脑缺血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缺血性卒中占我国卒中的69670 [复制链接]

1#

缺血性卒中占我国卒中的69.6%~70.8%,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发病后1年时的致死/残疾率高达33.4%~33.8%,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痛苦,对其进行有效诊治意义重大。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方法的重中之重。目前用来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但患者对这两种药物的反应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疗效的个体差异、呼吸道反应、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此外,卒中发病机制复杂,除了缺血导致的组织坏死,还涉及卒中后的免疫异常、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重叠损伤机制,需要给予抗炎、神经保护等综合治疗措施。

一:PAF与PAF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磷脂类递质。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显示,PAF具有极强的诱导聚集作用。PAF靶点是血小板聚集通路中目前已知的最前端靶点,PAF途径是独立于血栓素A2(TXA2)和二磷酸腺苷(ADP)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第三条途径。

PAF的生物学效应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PAF受体(PAFR)结合而实现。PAF受体拮抗剂能拮抗或阻断PAF与受体结合,对PAF诱导的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PAF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

1:根据来源,PAF受体拮抗剂分为天然和合成两大类:

1:主要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微生物的代谢,具有疗效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2:银杏内酯类成分是自然界中发现的一类高效的、具有特异性拮抗PAF受体的药物成分,如银杏内酯A、B、C、J,白果内酯等。

3:银杏内酯B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它能够抑制PAF与受体结合、阻止PAF所介导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4:目前,银杏内酯相关的制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合成PAF受体拮抗剂

1: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二:抑制PAF通路可治疗缺血性卒中

不同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PAF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PAF/PAFR通路,不依赖于TXA2或ADP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缺血性卒中发生后,PAF/PAFR过度活化,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神经损伤:

1:介导血小板聚集,并导致其反应性改变,释放促炎症介质、血小板活化介质。

2:促进炎症应答,增强氧化和亚硝化应激,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造成神经元变性。

3:卒中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继发性组织损伤。

4: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包括血管舒张反应障碍、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增加等;诱发内皮细胞与炎症细胞之间的炎症相互作用,诱导慢性炎症的级联反应,最终造成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

相应地,PAF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PAF/PAFR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发挥抗血小板和血小板反应性、抗炎、抗氧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内皮细胞损害和抗动脉硬化等多能效应。

年启动的一项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临床研究(GISAA)初步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改善致残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临床结局,能早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发病24h内)。

另外,一些临床证据提示,PAF受体拮抗剂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神经功能恢复,也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中国专家共识》推荐:PAF受体拮抗剂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重要用药,可作为常规治疗用药;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期使用PAF受体拮抗剂,有助于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

董晓慧

审校

丁慧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