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脑卒中病发率呈逐年增长之势,并呈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被脑卒中光顾,这离不开目前高压的环境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神经受损,超过3/4的病患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血管破裂,血液渗入脑组织,使脑神经受损,占脑卒中病患的1/4。脑卒中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早规范化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关键问题来了,如何远离脑卒中?如何快速判断“脑卒中”?
远离脑卒中危险因素遵循四大原则
几乎每个得了脑卒中的患者,都比较
1、控制基础病:
如“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导致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基础病,减少高盐、高糖、高脂的摄入,定期体检,定期随诊,
2、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调整生活方式,做到适量的运动及合理饮食,不熬夜等,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40%的肿瘤,从而预防脑卒中。
3、控制情绪:
情绪激动往往是脑卒中发作的“火药”,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有可能导致急性期病情不稳,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血管造成损害。控制好情绪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很好地保护了心脑等器官及免疫系统,降低疾病发生率。
4、预防脑卒中复发:
对于已经发生的脑卒中的患者,预防复发是必须做的,患者每复发一次,病情更严重,积极寻找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超,甚至颅脑血管造影。有明显血管病变者,进一步干预,降低再次出现脑卒中的风险。
抢救脑卒中争分夺秒识别需早一秒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多名医学专家提示,脑卒中可防可治,防患未然最重要,识别救治要及时。
脑卒中发生后,越快急救,预后越好。专家提示,“”口诀有助于迅速识别脑卒中:“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通过以上观察怀疑患者是脑卒中,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急救。
溶栓最佳时间4.5小时内或取栓6小时内。有数据显示,每年超过3成新增脑卒中患者为未能及时就医送命,脑卒中不仅危及性命,更可能造成日后功能障碍,如偏瘫肢体无力、失语、认知障碍、吞咽障碍等。所以,脑卒中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决定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