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缺血性肠病 [复制链接]

1#

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65岁

患者性别:男

简要病史:

最近半年来,患者常主诉有脐周不适、腹胀等症状,腹痛多在饭后2小时开始出现,持续约2~3小时后自动缓解,腹痛为脐周闷胀样不适,伴有恶心样症状,但无呕吐,无反酸、烧心症状,腹痛时大便次数增多,颜色深,近半年来,患者的进食量仅约为平时的一半,主食约g/日,体重在半年内下降约10kg,每次腹痛均与饮食有关,尤以油腻食物为明显。

既往史及个人史/p>

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平时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80mmHg左右,血脂偏高,不规律服用降血脂药及阿司匹林,否认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

患者营养一般,偏瘦,BMI19kgm2,BP/mmHg,轻度贫血貌,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左下腹可触及条索样物,轻压痛,表面光滑,不除外乙状结肠;脐周偏左可触及边界模糊的搏动性包块,轻压痛,听诊可闻及吹风样的收缩期杂音;但肠鸣音正常,脊柱及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不肿,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辅助检查:

血常规:轻度贫血,Hbg/L;血肿瘤标志物正常,肝肾功能全项、血淀粉酶正常。大便潜血(+)。肝胆胰脾及双肾B超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腹主动脉钙化明显。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全消化道造影除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外,无异常发现。

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腹部冠状面MDCT增强二维重建:显示动脉腔内有栓塞或血栓充盈缺损。如果栓塞或血栓很小,并且位于外周,那么识别就很困难。痉挛性反射性肠梗阻导致受损小肠肠袢收缩,肠壁显示缺乏/强化不良。肠系膜血管充盈不良,这是由于血管的口径和数量明显减少所致。

临床诊断:

缺血性肠病(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患者并无炎性活动的证据,CRP、ESR正常,小肠CT三维重建提示本病符合缺血性肠病。

治疗经过:

本例患者由于在三维CT重建上,有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且患者在补液、扩容及抗凝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其临床分型应归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故而未行DSA血管造影,且无需手术治疗。

病例思考

缺血性肠病是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肠道损伤,原因有全身性的血液循环不足,或肠系膜血管局部的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以心血管病(如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中多发。主要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灶性节段性肠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治疗原则是尽量纠正病因,如纠正低血流量状态,保证足够的血流灌注;无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有腹膜炎的症状、体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或应用罂粟碱等。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者,在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后,尚需要肝素抗凝治疗等。

不能忽视血管因素在腹痛中扮演的角色,其往往隐蔽性较强,给临床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既往笔记

缺血性结肠炎

-06-04

李永*

谢谢您的认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