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内TXA:合成,阻止TX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因为血小板不能产生新的环氧化酶,酶抑制可持续于整个细胞生存期(约10d)。阿司匹林在血管内皮细胞阻止、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前列环素合成。内皮细胞能恢复环氧化酶的合成,因此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可能短于在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口服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0%,1-2h血浆浓度达高峰,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作用是不可逆的,但由于每天都有新生的血小板形成,当新生血小板占整体的10%时,血小板功能可恢复正常,所以阿司匹林需每日维持服用。
阿司匹林使用原则:早期、持续、长期。阿司匹林在75-md时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制剂,30md基本无效。没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小剂量是否优于大剂量,但是60md不能即刻生效。ACS急性期,阿司匹林使用剂量应在-md,首次服用时应选择水溶性阿司匹林或肠溶阿司匹林嚼服,以达到迅速吸收的目的。3d后改为小剂量阿司匹林50-md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并与剂量相关。使用阿司匹林稀释液、肠溶剂或缓冲剂型,或联用H体拮抗药、抗酸药,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阿司匹林过敏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恶病质或严重肝疾病者应慎用。有出血性消化性溃疡者,可在直肠内安全使用阿司匹林栓剂。
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是新型ADP体拮抗药,其化学结构与噻氯匹定非常相似,与后者不同的是口服后起效快,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噻氯匹定,在使用氯吡格雷患者中未见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报道。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或对阿司匹林过敏而禁忌的患者,氯吡格雷优选于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初始剂量为m,以后75md维持。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它抑制腺苷二磷酸(ADP)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能是改变血小板膜并阻断纤维蛋白原与其膜上糖蛋白体GPIIbnia之间的相互作用。服药后噻氯匹定抑制作用可能延迟24-48h,因此,需要迅速的抗血小板作用时(如AMI溶栓前),噻氯匹定是无用的。
噻氯匹定在临床上用于阿司匹林治疗无效、不能耐或有禁忌证的冠心病、脑缺血患者,或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置入支架的AMI患者。噻氯匹定口服后24-48h起作用,3-5d达高峰。开始服用的剂量为m,2次d,1-2周后改为m,1次d维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