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话养生#
大脑,是人类体内的耗氧大户,如果供血不足,就会迅速反应,引起感觉、运动、意识方面的异常。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了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简称CCCI,特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大脑血液低灌注,使得脑血流量低于生理需求量,由于血液减少及代谢速率降低,引起区域性、波动性的轻度脑功能障碍,而且,病程超过2个月。
慢性脑供血不足,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率超过60%,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痴呆等疾病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认为,人到中年,就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血管的管腔会逐渐变窄,或者在动脉壁形成微小血栓,并且发生血栓脱落,从而影响大脑动脉的血液流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自主调节能力下降,而且,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弱,当大脑供血发生轻微变化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在医学界还有1个相近的概念,慢性低灌注,简称CCH,这种慢性脑缺血,是大脑血管结构病变、血液黏稠度、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大脑整体或部分区域的供血流少,难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求。局部的指标,是每克脑组织的每分钟血流量,低于25至45毫升,病程超过3个月,并且引起脑功能障碍。但是,没有发生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等危险因素。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没有必要过分区别慢性脑供血不足与慢性低灌注,而是重视自身感觉或表现异常,加强预防意识,及时就医检查,由专业人员评估病情。通常,脑供血不足,会出现4种典型表现。第1种,是整天昏昏沉沉,没有精神,经常感觉头晕。第2种,是面部或肢体发麻。第3种,1侧肢体无力,或者吐字不清、走路不稳。第4种,是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
大脑动脉血管狭窄,是导致供血不足的最常见因素。由于血脂水平较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缓慢,也是常见因素。除此之外,血压过低,降低血液流动的推动力,以及心率较慢,也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小血栓,引起血管堵塞,会导致供血不足。颈椎疾病,压迫血管,影响血液流动,也会影响大脑供血,出现相关的症状。
慢性大脑供血不足,起病隐匿,表现多样,典型的表现,是整天昏昏沉沉,脑袋发胀,或者出现紧箍感,清晨早醒,并且难以继续入睡。同时,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迟钝、对周边事物不感兴趣,或者情绪波动、淡漠少言、抑郁寡欢。此外,还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肢体麻木或无力、走路不稳、面部或舌头发麻、喝水时容易呛咳、小便控制力减弱、晕倒。
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时,需要及时就医,通过彩色超声、CT、核磁共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评估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状况,判断脑缺血的部位和程度。
应对脑供血不足,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同时,需要调节血节及血脂水平。对于较为严重的大脑血管狭窄,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球囊扩张、脑动脉支架等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脑供血不足的措施,主要是健康饮食、加强运动、作息规律,帮助血液顺畅流动。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