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缺血后适应是年被发现的治疗措施,属于现代西医的范畴。怎样从中医的角度阐述缺血后适应的理论依据,又该如何将中医治疗与缺血后适应结合在一起呢?年中医院徐凤芹教授和张燕虹医生发表文章《从“覆取微似汗”看缺血后适应与药物后适应》,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为例,用中医理论阐述了缺血后适应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缺血后适应?
缺血后适应为缺血适应的一种,通常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梗死血管开通后进行的缺血适应治疗,是相对于缺血事件发生前的缺血预适应和缺血事件发生后血管开通前的缺血期适应而言的缺血适应措施。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血管开通后进行的缺血适应即为“缺血后适应”,而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进行的缺血适应为“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介入治疗之间进行的缺血适应则属于“缺血期适应”。与其他两种类型的缺血适应相比,缺血后适应在介入治疗术后容易进行,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性。
目前研究已证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缺血后适应能够减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并降低远期心衰发生率。但是,缺血后适应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中医理论看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其可能损伤人体正气。陈可冀等提出介入手术属于外源性损伤,其病理过程与中医的心脉痹阻和心脉不通有雷同之处,亦属于血瘀证范畴,术后可能出现气虚证加剧。张艳虹等认为从中医理论分析,介入手术直接开通闭塞心脏血管,可视为药性极为峻猛的“破血药”,中药理论认为此类药物药性峻猛,易耗气、动血、伤阴,故阴血亏虚,气虚体弱者应慎用。
本图片来源于摄图网以“覆取微似汗”为代表的中医治疗原则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方后注“……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该证方强调了张仲景驱邪不伤正的治疗原则。桂枝汤针对太阳中风证,风邪在表,治疗时应解肌表风邪,需小发汗、“微似汗”为宜,若“令如水流离”即为大发汗,则伤津而阳虚。
从“覆取微似汗”看缺血后适应
缺血后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实现,即再灌注开始时进行数次短暂、重复的开通与再闭。如果将再灌注治疗视为一味峻猛的破血药,那么这种开通与再闭的操作则可视为分次小剂量给药,或者是通过制炼使药性和缓如成丸或成散,是为“减*”。这样操作的目的即为驱邪不伤正,与“覆取微似汗”的目的一致,即为在“服药”过程中,通过可操控环节,尽量缓和“药性”,使邪去正不伤,或少伤。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中医理论中的现象,对于目前西医理论中难以解释甚至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中医理论中也可能找到理论依据。医圣张仲景“驱邪不伤正”的理论对于缺血后适应的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者:道科德
参考文献:
张艳虹,徐凤芹.从“覆取微似汗”看缺血后适应与药物后适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