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摘要: 近日,从中国银行获悉,在过去一年里,中行实现国际结算量1.97万亿美元,再度刷新了银行业年度国际结算量历史纪录,蝉联全球第一。人民币保函发生额同比增长30%,其独家承办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业务量突破10亿美元;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4亿美元,连续35个月排名全球第一,进口双保理业务量过6亿美元,居全球第五。 尽管对于出身于“外汇”银行的这样一家中国老牌商业银行来说,中国银行提供的上述数据通常被视为“不过保持了固有优势”,但其
近日,从中国银行获悉,在过去一年里,中行实现国际结算量1.97万亿美元,再度刷新了银行业年度国际结算量历史纪录,蝉联全球第一。
据最新统计,2010年,中行内地机构国际贸易结算量超过9000亿美元,同比增速42%,领先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近7个百分点,12月末市场份额达31.06%。与此同时,境内外机构加大外币贸易融资投入力度,集团外币贸易融资发生额超2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中行内地机构外币保函业务和国际保理业务势头良好。人民币保函发生额同比增长30%,其独家承办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业务量突破10亿美元;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4亿美元,连续35个月排名全球第一,进口双保理业务量过6亿美元,居全球第五。
尽管对于出身于“外汇”银行的这样一家中国老牌商业银行来说,中国银行提供的上述数据通常被视为“不过保持了固有优势”,但其实,如果说过去中行是一枝独秀,那么如今这种“保持”的背后,便凸显了全球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趋势。
事实上,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都使中资银行“走出去”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更是其战略转型和应对国际竞争最为现实的选择——而中行则是其中一个代表。
海内外联动:
推进战略转型
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迅速推进并非偶然。
通过直接投资在境外设立的企业超过1.4万家;全球投资覆盖率达到71.9%;投资存量高达2200亿美元、总资产逾万亿元;员工人数超过100万——这还是截至2009年末的数据。
出于扩大市场和规避贸易壁垒等考虑,近年来中资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增加。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能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中资银行不但无法有效满足客户的国际化服务需求,甚至还会影响到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是中资银行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最直接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竞争国际化日益升级,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化的大势所趋,中资银行推进业务经营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有利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够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以此应对利差收窄带来的收益下降风险,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共识,各家中资银行立足本土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化的业务和络体系,通过为企业提供全球一体的优质服务,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格局。而“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走内外联动道路;发挥境外牌照优势,走综合化经营道路”,成了中资银行不约而同的策略选择。
以交通银行为例,按照其国际化发展定位,交行以境内业务为依托,健全境内外联动机制,完善全球客户资源共享机制,理顺跨境产品研发机制,建立联动利润分配机制,不断拓宽联动客体范围,提升联动手段和科技含量,确保海内外机构共享集团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和品牌资源,从而全面提升了全行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上半年,交行国际结算业务同比增长50.2%,国际保理业务增长95%。
事实上,中资银行的大部分境外机构不仅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从事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业务。据了解,目前,工行、中行、交行等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除银行主业外的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租赁、信托、证券等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业务平台,使其海外资产和收益水平大幅提高。构建海内外一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新格局,还使得中资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策环境优化:
银行业国际化进程提速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资本项目自由化逐步推进,为中资银行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策环境。
2010年8月,国开行向委内瑞拉石油项目发放贷款200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境外人民币贷款,也是首次在石油跨国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和付费;同月,工行与华为公司及其印尼合作伙伴正式签署了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的出口买方信贷协议,成为迄今为止全球首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12月15日,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正式开始卢布兑人民币的挂牌交易;31日,中银香港推出“中银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指数……”
以人民币逐步“走出去”为契机,中资银行得以逐步扩大海外业务经营范围和客户资源,做大市场和资产规模。以中行为例,截至2010年末,中行境内试点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突破1600亿元;境外业务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络,有效支持国内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去年7月19日,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了补充合作备忘录(四),并与中银香港签署了修改后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进一步扩大了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允许香港金融机构按照本地法规开展各类人民币业务。
此后,在港金融机构积极开拓人民币业务,相继推出各种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如结构性理财产品、人民币存款证、可交割人民币远期(DF)、人民币保险产品等。其中,人民币债券发行市场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各类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353.8亿元,而自2007年以来累计发行733.8亿元。
事实上,如果换个角度看,有着较强国际化银行体系的国家,其货币的国际化也相对容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融资和离岸市场建设的提速,也离不开我国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动。
据统计,在各家商业银行的积极拓展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快速增长。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3亿元,预计可达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2.5%左右。至12月末,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92个。
而作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逐步开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境外机构和个人对人民币的信心日益增强,持有意愿逐步上升。最突出的莫过于香港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至2010年11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2796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226亿元,企业存款1567亿元。
加强产品创新:
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机遇与*策双重的推动,使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迅速走向纵深。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资银行无论从服务的企业数量、金融服务的种类、内涵,还是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拓展。
分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构成不难发现,过去以商品输出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单一格局,如今已经被以对外工程承包、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境外上市、建立国际营销络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所代替。针对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中资银行加强产品创新,把“走出去”企业作为特定客户群体进行整体研究,专门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并着力开发高端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就从中行了解到,该行将“走出去”客户划分为“进出口贸易型”、“境外投资型”、“对外工程项目总承包与劳务合作型”,以及“区域管理型”四类,并有针对性地专门设计了企业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和特色产品。
数据显示,2010年中行供应链融资发生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0%;以中行“汇利达”系列产品为代表的结算与融资组合产品,还有效地帮助进出口企业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实现了保值增值。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但伴随着实体经济“走出去”的中国银行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发展却并非一“走”了之这么简单。客观地说,公司治理、创新能力、流程安排、架构设计、风险管理等等,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中资银行仍需“内外兼修”,努力推动整体转型,最终促使业务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国际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