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腔隙性脑梗死未必是真正的脑梗死,如何合理
TUhjnbcbe - 2024/5/1 16:55:00

小区的刘大爷多年前查出高血压,但自我感觉良好。前几天突然感觉右腿和脚发麻,火辣辣的。在严重的情况下,我感觉像踩在炉子上。医院怀疑他得了神经炎,吃了药也不见好转,医院治疗。没想到,医生要求做脑部CT,诊断说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以前也发生过多次。于是,刘大爷拿着报告单来到神经内科门诊。医生看了报告,安慰刘大爷不要担心。这种腔隙性脑梗死不同于脑梗塞。

近年来,由于中老年人接受头颅影像学检查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被贴上“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隙性梗死)的标签。其中,有的因临床症状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有的因其他疾病在体检或头颅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过去曾患过腔隙性脑梗死,有的甚至被李戴为腔隙性脑梗死。有些中老年人一听说自己得了腔隙性脑梗死就非常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到活不下去。那么,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什么是腔隙性梗死?

简单来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所谓特殊型,是指根据梗塞面积对脑梗塞的一种分类。梗塞灶比较小,最大不超过20mm,一般2-4mm。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基底神经节、脑干或小脑,即大脑深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为有深穿支的小动脉,实际上是脑动脉的终支,也称终支。通常是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由于深穿支动脉的供血范围有限,单个分支的闭塞仅造成小范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即所谓腔隙的形成。腔隙内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形成一个小囊腔,CT或MRI检查呈腔隙状,直径0.2~15mm。腔隙性脑梗死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超过50%。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在CT上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小腔隙性梗死灶。但患者不必过于担心。绝大多数患者由于病灶小,位置不重要,无明显症状甚至无症状,所以危害相对较小。少数患者梗死发生在脑干,则可出现明显的肢体偏瘫。因为脑干的神经纤维非常密集。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与脑梗塞相似。心源性原因,如二尖瓣狭窄、房颤、心肌梗死等疾病,会导致心房血流缓慢涡旋,心房内壁血凝,壁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跑到脑部,堵塞相应大小的动脉。还有非心源性原因,主要是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破裂时,形成不溶性栓子,随着血液的运动,会堵塞大脑远端相应直径的小动脉。根据阻塞血管的大小和位置,会引起腔隙性梗死或脑梗塞。腔隙性梗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高”使小动脉血管壁硬化增生,造成管腔闭塞。“三高”也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所以很多人认为腔隙性脑梗死就是脑梗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衰老、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动脉源性栓子、吸烟、饮酒等。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腔隙性脑梗死会有临床症状吗?

腔隙性脑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症状性的,如轻度的肢体麻木无力、语言流畅等;另一类是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没有症状和体征。资料显示,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约75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腔隙性梗死的部位和病变的大小。如果病变发生在脑干(即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即重要神经纤维束的通路,就会阻断神经传导,产生症状。大多数患者急性起病,部分亚急性或进行性起病,20%~30%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脑梗死(如脑血栓、脑栓塞)相比,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美国著名神经学家Fisher曾将这些临床表现分为21种腔隙综合征,临床常见的有以下5种。

1.纯运动性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面、舌、四肢偏瘫,无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和语言表达障碍,无头晕、耳鸣、复视等症状。病变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神经节、脑桥、延髓等。

2.纯感觉中风。常表现为偏瘫或其他感觉异常,如四肢烧灼感或沉重感、牵拉感、寒战、发热、针刺感、疼痛等。这表明丘脑病变。

3.共济失调轻偏瘫。它显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共济失调。偏瘫下肢比上肢重,面部最轻。是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闭塞,使脑桥基底上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病变所致。

4.感觉运动中风。该病的发作是轻偏瘫,随后是轻偏瘫。由累及丘脑后腹侧核和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引起。

5.构音障碍,单手综合征。起病突然,表现为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舌歪斜、患侧手轻度无力并伴有缓慢笨拙的动作,精细动作如书写困难等。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有同侧共济失调。

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大脑的非关键部位,或大脑相对静止的区域,尚未影响到大脑功能,那么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医生在体检时也找不到任何定位体征,只是在头部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即所谓的“无症状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如何防治?

特别是对于长期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上述腔隙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就要考虑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医院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因为MRI能比CT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腔隙性病变,如果没有禁忌症,应该是首选。如果CT或MRI检查证实脑内有符合临床表现的腔隙性病变,则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成立。

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预防措施。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会使危险性增加8倍。此外,吸烟增加5.6倍,糖尿病增加1-3倍。有规律的适度运动可以降低60%~70%的风险。因此,建议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医院就医检查。

对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常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如果需要治疗,可以给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服用他汀类药物阻止斑块生长,预防斑块破裂。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轻的脑血管疾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腔隙性梗死的出现,说明脑血管系统已经出现了问题,要时刻警惕疾病的进展。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嘴歪、一手一脚无力、说话困难等症状,就说明可能发生了真正的“脑梗”。此时建议家属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卒中中心,不要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即3小时。

温馨提示:

CT和MR都是辅助检查手段,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给出准确的诊断。所以CT和MRI片上报道的“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并不是真正临床意义上的“脑梗塞”,我们不必过于担心。你最好拿着你的片子,找专业的神经科医生看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腔隙性脑梗死未必是真正的脑梗死,如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