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西医对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4/5/15 16:46:00

(一)中医学

1.病因病机探讨 

“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阻窍是缺血性中风的中心病理环节,风、火、痰、虚,皆因瘀热而起,皆处于从属地位。他认为瘀热导致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是因素体痰湿内盛,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瘀而生热,瘀热相搏,升腾于上,气血壅滞,蒙蔽清窍;或大病不愈,久病入络,有形之瘀留滞,一旦遇到气火亢逆之因,则随火热直冲犯脑,阻闭脑络,蒙蔽清窍。

以王永炎为代表,在中风毒邪论指导下提出了“毒损脑络”病机假说。该假说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导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在中风发病及其病机演变过程中,中焦脾胃是重要的始动因素。脾伤失运、痰浊内生,脾胃亏虚、正气不足,肝脾失调、化生内风,枢机不利、气血逆乱是中焦脾胃导致中风的关键病机。

2.中医药治疗研究 

中医在治疗上提倡整体观,重视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复方制剂为主,多从益气活血、凉血化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补肾活血、泻下通腑法等方面入手。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热点是银杏叶提取物、葛根素、红花黄色素、川芎嗪、三七皂苷等。

3.缺血性中风与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证候的实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客观化指标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凝血因子等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开展。

4.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

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患者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卒中患者诊治和管理的模式。在卒中单元中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康复、针灸、推拿、情志疗法、健康教育、饮食疗法、中医特色护理优势,创建具有中医优势的卒中单元,将是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的新希望。

(二)西医学

1.血管内介入治疗 

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证实对发病6小时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快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迅速完全的血管再通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新型支架样取栓器为此提供了技术基础。

2.预防卒中的新突破:叶酸 

北京大学霍勇教授研究团队开展了降压治疗同时补充叶酸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hinastrokeprimarypreventiontrial,CSPPT),证实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同时补充叶酸具有更理想的卒中预防效果。这对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同性半胱氨酸血症伴原发性高血压和卒中预防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3.新型静脉溶栓药物 

替奈普酶是第三代溶栓药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药物进行改造,通过对某些特定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和某些特定结构域的删除,在特异性、半衰期、溶栓效率及减少颅内出血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医对脑梗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