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突然手冷、手麻,头很晕,就知道不对劲了。”刘阿姨躺在病床上,谈起发病时的情景,依然觉得心惊胆战。
刘阿姨今年62岁,退休后每天和老伴一起晨练。上周二早上7点多,她感觉天气暖和,晨练时就没有穿厚外套,也没戴帽子和手套。在公园走了一圈后,她突然觉得双手冰冷,随后头晕、手脚麻木。刘阿姨马上意识到不对劲,急忙让老伴拨打,医院。
到了急诊室,医院立即安排绿色通道,进行CT等检查,结果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随后,刘阿姨接受了溶栓治疗,由于送医及时,她很快就脱离了生命危险。
神经内科李嘉民主任医师表示,冬天室内外的温差较大,血管舒缩不稳,很容易导致血压不稳。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在冬季晨练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中国人是脑梗“高危”体质
脑卒中包括脑梗和脑出血,《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指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发病率是欧美国家的6倍,死亡率是4-5倍,现存脑卒中患者超万。其中,《柳叶刀》数据显示,中国的脑梗病例占全球的40%。
也就是说,和其他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是脑梗的“高危体质”!
研究和调查发现,中国人的脑梗“高危体质”可能与几点原因有关。
首先,可能跟“人种”有关。已有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出现颅内病变血管的风险和严重程度都比西方人高,更容易导致脑梗。
其次,在国内,还存在许多高血压治疗不达标的患者。血压太高、动脉硬化等因素,均可促进脑部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我国不少高血压患者没有按照医嘱服药,导致高血压的治疗达标率非常低。
脑梗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一旦发生,患者可能会瘫痪、无法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因此,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预防。
二、容易脑梗的人,都有什么“共性”?
国家卫健委年发布的《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中,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应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风险评估。
经过多年的临床调查,医学界发现,脑梗患者大多具有以下“共性”,即高危因素:
高血压
收缩压每增加10mmHg,脑卒中风险就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风险则增加46%。
血脂异常
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粥状硬化,增加脑梗的风险。
糖尿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罹患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8~6倍。
吸烟
尼古丁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脏负担,诱发脑梗。研究显示,吸烟者的脑梗风险比普通人高近1倍,脑出血的风险更是高出2~4倍。
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
超重或肥胖
肥胖者的血脂高,过多的胆固醇囤积在血管壁上,容易使血管壁增厚、栓塞,诱发脑梗。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影响新陈代谢,堆积脂肪,使得血脂上升,血液变粘稠、血流变慢则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风险。
有脑卒中家族史
若直系亲属中有脑卒中病史,其患脑卒中的风险较高。
三、自测一下:你的脑卒中风险有多大?
对于40岁以上人群,要开始了解自己是否属于“脑卒中”体质,及时预防。这里推荐《脑卒中危险评分卡》,大家可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上表进行勾选,并与下方的结果进行对照。
脑卒中低危人群:前8项中,你有3项以下的危险因素,而且从未患过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
脑卒中中危人群:前8项中,你有3项以下的危险因素,但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脑卒中高危人群:前8项中,你有3项以上的危险因素,或者曾有脑卒中、短暂性脑出血病史。
四、远离脑梗,40岁后少做3件事
1、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是增加脑梗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增加脑梗风险。预防脑梗,就应戒烟戒酒。
2、不管理“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会增加脑梗、脑出血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伤害更加直接。因此,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不擅自停药或减量,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3、管不住嘴
脑梗很多时候是“吃出来”的。例如,摄入过多糖分或脂肪,会使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加速血管堵塞;摄入过多盐分,则会使血压升高,血管弹性降低,促进血管硬化。
因此,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尽量清淡,少吃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多喝水,并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如今,我们身边因脑梗而残疾、死亡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是高危人群,那么请照顾好身体,努力活出生活质量吧!。
参考资料:
[1]“吃出来”的脑梗?这些饮食习惯赶紧改改,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01-31
[2]林东如,刘杰雄,陈向林,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标准化实践[J].中国标准化,(2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