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对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体验,同时伴有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
01鉴别诊断
1、心血管疾病
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并出现重度恐惧情绪的患者,首先需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肌酶学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后,才能诊断为惊恐障碍。
2、其他躯体疾病
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血糖、狂犬病等,都可能出现惊恐发作,应结合相关病史和发作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
3、药物使用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戒断反应
使用某些药物如哌甲酯、甲状腺素、类固醇、茶碱等可引起惊恐发作,惊恐发作还可引起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可卡因等药物或毒物和戒断。
鉴别时需考察个体是否在物质使用之前已有惊恐发作,如惊恐发作在物质使用或戒断期之外出现,则患者可能有(或共病)惊恐发作障碍。
4、其他精神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和特定的恐惧障碍均可出现惊恐发作,但两者均有各自的典型症状,可据此与惊恐障碍相鉴别。惊恐可继发于抑郁障碍,如果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则通常不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仅当惊恐障碍在抑郁障碍痊愈后仍然存在,或抑郁障碍前期即明显存在时,患者才可能为共病惊恐障碍。
02治疗
(一)治疗目的和原则
1、治疗目的
惊恐障碍的基本治疗目标是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改善期待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预防复发。让患者认识到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貌似可怕,其实是无害的。失控感和濒死感是严重焦虑导致的认知障碍,过于担忧惊恐发作会使病情进入恶性循环。回避可能产生惊恐障碍的场所会导致场所恐惧症,因此,对回避行为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或矫正。
2、治疗原则
惊恐障碍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长期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1)综合治疗
惊恐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研究表明,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可全面改善患者预后。
(2)长期治疗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应当是一种全程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注意药物治疗需足量、足疗程,主要目标是控制精神症状。
长期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为主要目标。如果惊恐发作是由特定因素触发,在诱发因素消除后症状消失,则可选择不进行维持治疗。
(3)个体化治疗
药物的有效性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解释副作用的特征以防止过早停药非常重要。过早停药可能会增加复发的风险。与其他精神疾病相关的恐慌症的治疗相对更困难。
(二)药物治疗
由于惊恐障碍容易复发,治疗时间一般不宜短于半年;部分患者需维持用药3~5年,病情才能充分缓解。
1、三环类抗抑郁药
常选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但由于有诸多不良反应,目前不作为一线用药。使用时会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常见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如尿潴留、视物模糊、便秘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心悸、胸闷等)等。
2、高效苯二氮类
该类药物在用于治疗惊恐发作时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对于各种抗抑郁药不耐受、预期焦虑或恐怖性回避问题很突出者尤为适用。
为控制惊恐发作,此类药物必须大剂量使用且需持续使用数月,因此需注意耐受、成瘾和药物撤药反应。
3、其他药物
奈法唑酮可能适用于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
用药提醒:由于精神类药物多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因此在服药后应避免驾驶及操作危险机械或仪器。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拿药,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心理治疗
除了使用药物控制惊恐发作外,患者往往还需要心理治疗,以进一步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惧回避。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坚持治疗计划;参与病情相似患者的集体治疗,互相帮助,取得更好的效果。
2、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疗法的短期效果与药物疗法相当;治疗后惊恐发作的复发率较低。然而,这是一种耗时的治疗,一般患者在接受认知治疗之前必须接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分三个步骤进行:
让患者形成对惊恐发作、发作的间歇性及回避过程有正确认识。
暴露疗法:让患者暴露于自己害怕感觉和引起恐惧的外部环境,通过有计划的暴露使患者注意这些感受,从而耐受并控制这些感受,进而不再出现惊恐发作。
认知重构:患者在治疗前通常坚持认为“我将晕倒”“我将不能忍受这些感受”;经认知重构后则意识到上述认知与现实有偏差,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重组,从而达成缓解症状的目的。
3、家庭治疗
帮助惊恐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给患者营造好的恢复环境。
4、正念疗法
通过正念冥想使患者放松身体、放松精神。利用想象来减轻压力引起的紧张感。强调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