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中老年人接受头颅影像学特别是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机会越来越多,被冠以“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帽子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这其中有因出现临床症状被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也有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头颅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既往曾患腔隙性脑梗死的,甚至有些其他问题被张冠李戴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有些中老年人一听说自己患了腔隙性脑梗死便非常紧张害怕,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了解一些腔隙性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对中老年人的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腔梗是怎样一种病?
简单地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据统计,其发病率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之所以称其为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其病灶相对较小,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20毫米,病灶坏死组织被吸收或液化后,可残留小囊腔,影像学上可呈现腔隙状。
现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而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动脉源性栓子、吸烟、饮酒等,当然,还可能有一些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的原因。
患者是否都会出现临床症状
一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有一些人则可能出现连患者本人也忽视的极其轻微或短暂的临床症状,当然也有相当比例的患医院就诊,这主要取决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和大小。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数患者急性起病,部分亚急性或渐进起病,20%~30%的患者起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给腔梗高危患者的建议
中老年特别是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突然出现以上描述的常见腔隙综合征症状,要考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医院进一步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于MRI检查相比CT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腔隙病灶,如无禁忌应作为首选。如果CT或MRI检查证实有与临床表现一致的脑部腔隙病灶,腔隙性脑梗死诊断即成立。
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预防手段。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将增加8倍的风险,此外吸烟增加5.6倍,糖尿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可使风险减少60%~70%。因此,建议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积类药物,医院就诊和检查。
(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杨冠华)
本文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