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在线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作者:王天保,宋立刚,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术中我们应用了边支保护技术,具体如下。病例详情
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双眼视物模糊50天,视物重影1周”入院。5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当时未予重视,45天前因症状持续未见好转,医院住院。
住院期间头颅磁共振:左额叶、右枕叶多发灶急性脑梗死(图1)。
图1
MRA:右椎动脉V4段未见显影,左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图2)。
图2
SWI:左颞叶陈旧性脑出血,双额顶叶、脑桥、及左小脑半球多发微出血灶(图3)
图3
弓上CTA:双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图4)。
图4
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好转出院。
1周前患者出现双眼视物成双,持续时间5秒至5分钟不等,每天发作2-3次。
为进一步行血管内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年“脑出血”病史,未遗留后遗症。吸烟25年。
入院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
化验检查:入院后查血栓弹力图AA98.6%,ADP29.6%;LDL-C:2mmol/L。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mg1/日+氯吡格雷75mg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日)及降压等治疗。
入院后头颅CT:脑内多发腔隙缺血灶(图5)。
图5
高分辨核磁: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多发斑块,部分斑块内出血(图6)。
图6
DSA: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处有左AICA发出;右椎动脉V4段发出PICA后以远闭塞,PICA供应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后交通动脉未见开放(图7-10)。
图7
图8
图9
图10
术前讨论
●1.患者右椎动脉V4段闭塞,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并伴有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高分辨核磁提示系动脉粥样硬化性板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仍发作,有介入治疗指征。●2.治疗策略:病变处有重要的AICA发出,拟先球囊扩张,再放置自膨支架。术中拟在球囊扩张过程采用边支保护技术。●3.相关风险:边支、穿支闭塞,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送入6F导引导管至左椎动脉V2段远端,术前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路径图下沿送入Synchro微导丝(0.″,cm)在Echelon10微导管支持下置于至左AICA。撤出微导管,保留微导丝(图11)。
图11
将Transend微导丝(0.″,cm),送至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图12)。
图12
沿Transend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2.75mm×9mm)至狭窄处预扩张(图13)。
图13
撤出球囊后路图示狭窄明显改善(图14)。
图14
撤出左AICA内Synchro微导丝,沿Transend微导丝送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3.5mm×15mm)至病变处并释放,造影提示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级(图15)。
图15
术后查体同前。
术后立即复查头CT未见出血(图16)。
图16
术后复查颅内CTA:左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支架内通畅(图17)。
图17
讨论
本例因左AICA毗邻狭窄,故采用边支保护技术,以减少边支受损几率。操作时两根微导丝可能会发生缠结,此时要尽量保障边支内微导丝的稳定,以防其头端因剧烈位置变动损伤微导管着陆区。此外,边支与血管主干角度过大会导致超选困难,如果评估边支闭塞后存在侧支代偿,适时放弃保护也是临床抉择。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讨论关于本病例的看法~
推荐阅读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