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典进临床第五期百病生于气也
TUhjnbcbe - 2020/12/25 13:45:00

王某,男,51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伴无力近1月。

现病史:患者年7月4日凌晨4点30分醒后自觉左侧肢体麻木,未重视,活动后症状较前加重,10点左右出现左侧肢体力量较前下降,活动不利,伴头昏沉,医院急诊就诊,颅脑MRI+MRA示:1.多发脑梗塞、缺血变性灶表现,右侧基底节急性-亚急性梗塞可能2.符合轻度颅脑动脉硬化MRA表现。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及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诊疗,2周前入住我科,左侧肢体仍遗有麻木、无力,左下肢肌力4+,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偏,言语尚流利,头昏沉,记忆力减退,颈肩背肌肉拘急不适,肌肉紧张,多处筋性结节,按压疼痛,口腔易溃疡,痰多,无饮水呛咳,无头晕头痛,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气机郁滞,痰瘀互结证)

整体脉象要素:短、稠、滑、粗、缓

局部脉象要素:双寸弱、沉(上部供血不好),血流浮层有凸点,左关郁动、涩,右关粗、稠、滑,双尺脉沉。

脉象要素分析:整体脉象要素短、稠、滑、粗、缓,表征气机郁滞,形成血流内无数“细丝”共同阻滞经脉,痰瘀交阻,在体内互结,停聚体内。局部脉象要素:双寸弱、沉表征气机郁滞中焦,而气机不能上达脑部,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急性脑梗。左关郁动、涩是肝郁气滞之脉象表现,右关粗、稠、滑表示肝郁日久乘脾,导致脾气亏虚,不能化湿,日久湿聚成痰成瘀。双尺弱亦为气机郁滞中焦不能下达的表现。

病机分析:《素问·举痛论》云:“夫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明确指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及饮食劳倦都可以引起气机失常,或者导致气的不足,进而使形体或神志出现异常,外在表现出各种病证。气机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若升降无序,则脏腑功能失调,内乱丛生,气血津液的异常输布、运行,便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伏于体内,后若遇诱因引动,阻滞清窍、偏侧肢体便可发为中风。本病历中患者平素脾气急躁,肝失疏泄,日久导致气机郁滞,郁滞之气无力行血、行津,加之嗜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以致痰瘀互结,阻于在外之四肢,便出现以肢体麻木、无力之症为主的气出于外,不入于内之中风病。且患者颈肩背肌肉拘急不适肌肉紧张,多处筋性结节,按压疼痛,亦为肝气郁结,日久形成有形之积聚的表现。《内经·金匮真言论》说:“肝,其腧在颈项。”因此,肝气郁结,常常表现为其颈项部腧穴的压痛和肌肉紧张。因邪气藏于经筋时,病变表现以经筋病灶阳性反应物和异常感觉最为常见。阳性反应物包括形态、大小、硬度不同的各种筋性结节,异常感觉即结筋病灶敏感度异常,如痛、酸、麻、胀、沉、灼热、针刺样、触电样传导等,通过《灵枢·经水》所云:“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等方法也可以探查及治疗因气机郁滞而形成的经筋郁邪。

方解:中药以疏肝理气,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方中用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配合当归、芍药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下化于行,桔梗、枳壳相配伍,对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气机升降失司,导致气逆、气乱、气陷、气郁等,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张介宾认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用桔梗、枳壳相配伍,其目的在于使“不和”之邪气“和”而为正气。《内经》强调“和合”思想,应用桔梗、枳壳配伍,顺应脏腑气机的正常功能,激发其平衡调节作用,正是顺应这一思想的产物。牛膝引痰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在王清任原方基础上,加用防风、荆芥等祛风药,以取风药可解郁散邪外出以解气郁之功,临床每获良效。“肝欲散,急食辛以散”;“芳香鼓舞,舒以平之”,祛风解表药性味辛散,气多芳香,能宣达透散,这些特点有利于肝脏舒展条达的恢复。檀香温通膻中之气,白芍抑肝缓肝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配合针灸、拔罐、揉按筋结病灶点等治疗方法松筋解结,以外散郁结邪气,患者经半月治疗,左侧肢体麻木减轻,肌力好转,左下肢肌力达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进临床第五期百病生于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