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支架辅助栓塞术PED治疗后循环梭形动
TUhjnbcbe - 2021/2/3 10:26:00

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VFA)较少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局部异常扩张或扭曲。未治疗的动脉瘤有进展的趋势,常会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或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这类VFA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十分困难,因为动脉瘤的部位特殊及伴有周边穿支动脉,显微外科可能带来较高的病残率。

年FDA批准了支架辅助栓塞术(PED)用于颈内动脉巨大或宽颈动脉瘤的治疗。这是一种以钴、铬及铂合金为材料制成的、编织紧密和能自行扩张的支架,其30%~35%的表面由金属覆盖,在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同时可允许血液流入穿支动脉。当前,支架辅助栓塞术已广泛应用于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对于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有造成穿支动脉梗阻的可能,因此对它的应用显然受到限制。

图1.两例患者术后的MRI复查。A和B.1例患者轴位弥散加权MRI显示,栓塞术后出现双侧小脑半球多发梗死灶。C和D.另1例患者轴位弥散加权MRI示,栓塞术后出现右颞枕叶大面积梗死灶及双侧小脑半球梗死灶。

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MunichSA博士等在年9月5日的《JournalofNeurosurgery》在线上发表论文,介绍12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支架辅助栓塞术的经验。作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辅助栓塞术的疗效和并发症。与已有的PED用于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治疗的报道不同,MunichSA博士采用多个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

治疗前,给予患者大剂量的抗血小板治疗。在动脉瘤栓塞后,即刻行DSA了解载瘤动脉和穿支动脉的通畅程度。出院前做MRI和MRA评估是否有脑缺血。出院6个月行DSA、MRI或MRA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做MRI和MRA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PED治疗效果和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12例患者经平均11个月的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是平均1.9。影像学复查显示,90%患者的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术后发生小脑半球或颞枕叶梗死(图1),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轻偏瘫、眼震和眩晕,可能与治疗过程中动脉内原有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有关。其中2例临床症状逐步改善,1例最后死于并发肺炎。

图2.病例12的术前、术后CTA和DSA对比。A.术前CTA矢状位显示,椎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对脑干造成压迫。B.术前DSA前后位显示一个VFA和一个伴生的基底动脉侧壁动脉瘤。C.术前3DCTA成像清晰显示,累及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瘤及基底动脉侧壁动脉瘤。D.PED治疗后的DynaCT成像可见,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尾端置入PED,在基底动脉头端置入开孔Enterprise支架;表面由两种金属覆盖的支架明显不同。E和F.PED术后两个月的DSA(E)和3DDSA(F)侧位片证实PED介入治疗VFA获得令人满意的血管重建效果。

总之,多个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可达到动脉瘤栓塞满意,载瘤动脉血流保持通畅的效果(图2)。

(本文由汕头大医院Evan编译,本刊学术顾问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支架辅助栓塞术PED治疗后循环梭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