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1/3/25 15:40:00

作者:梁楠,景玮,李新毅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卒中后癫痫人数亦相应逐年上升,卒中后癫痫日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定义进行了修订,根据新定义,卒中后癫痫定义也相应进行修订,相应的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的流行病学数据也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相关研究者准确把握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定义,临床医师更需结合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定义与分类

最新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占癫痫总发病率的9%。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时间,可分为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通常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内的为早期癫痫发作,多被认为是局部代谢障碍导致的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并不提示脑部有导致癫痫发作的持久倾向。而晚期癫痫发作则发生在1周以后,且研究一致认为其因脑内胶质细胞增生和瘢痕组织形成引发。也有研究以24小时、2周或4周为限。根据ILAE修订的新的癫痫定义,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应除外卒中急性期的癫痫发作,因其为诱发性,但若急性期首次癫痫发作以后存在明确的癫痫发作风险亦可以诊断癫痫。

流行病学

由于研究对象(卒中亚型、卒中严重程度)和研究设计(样本含量、研究类型、随访时间、结果分析)不同,国内外各研究中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尽管如此,目前已发表的研究一致表明:卒中后癫痫发作有两个高峰期—早期癫痫发作多出现于卒中后24小时内;晚期癫痫发作高峰期则为卒中后6-12个月。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率尚不足1%。尽管缺血性脑卒中往往与老年人相关,但在16-49岁的青年及中年人群中也并不罕见,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10-11人发病。过去10年的研究开始
  治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尚没有统一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对“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对原发病的治疗仍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首要任务。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与晚期癫痫发作发病机制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早期癫痫发作多由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造成,缺血、水肿多可在短期消退,发作常可自动缓解,故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可以降低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风险,但如果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有多次癫痫发作提示出血转化可能,需要短暂用药。相反,晚期癫痫发作因瘢痕组织形成,神经元变性引起,诱发因素难以消除,我们不仅要告知患者癫痫发作的高复发风险,而且要积极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基本同其他形式的癫痫,过去治疗卒中后癫痫主要用卡马西平和苯妥英纳,最近的ILAE报告指出成人局灶性癫痫患者中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钠、唑尼沙胺疗效相当(推荐级别A),对于老年部分性癫痫发作而言,加巴喷丁和拉莫三嗪获A级推荐。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患者群(中老年)的特殊性,我们应依据每个患者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疗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如Guo等完成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特别是住院期间的早期癫痫发作,而马西平可降低辛伐他汀的血药浓度。另外,研究证实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及加巴喷丁对认知功能损害较小,比较适合老年人群。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

(1)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对明确,但是,这些因素中更易导致癫痫发病的因素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去证实;(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仍缺乏指南性的意见,很多临床经验性的治疗方法尚未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积极地评估;(3)经大量试验证实,大约30%的癫痫综合征是遗传起源,而且有多个位点与人类和小鼠的癫痫发病有关,然而,只有两个研究评估了遗传学对脑卒中患者癫痫发病的影响。因此,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防治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需有待于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探索。

来源: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年第4卷第10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