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症眩晕病案
TUhjnbcbe - 2021/3/30 13:45:00

苏XX,男,65岁,鼎湖广利人。因反复头晕、耳鸣,呈进行性加重1年余于年2月28日来我处求诊。

自诉年2月11晚9时许,突感眩晕,天旋地转,如坐舟车,恶心呕吐,由家人急医院住院治疗。颅脑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老年性脑改变;颈椎MRI提示:颈4/5、5/6、6/7椎间盘后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头颅MRA扫描提示:1、双侧放射冠区脑缺血灶;脑萎缩;2、考虑脑动脉硬化;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匀增厚伴斑块(多发)。治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镇静止晕等对症处理,症状减轻,二周后病情稳定,于年2月24日出院。出院后不到二个月又反复头晕、耳鸣,再次住院。这样病情反复,先后6次入院治疗,症状反复不稳定。经人介绍来我处求诊。

诊见:头晕欲呕,巅顶胀迫感,耳鸣,颈部疼痛,胸胁满闷不舒,舌胖,舌两边瘀斑,前舌苔白滑,脉弦。

证属脾虚饮停,气滞血瘀。

治疗:温脾化饮,行气活血;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丹参,4剂,一天一剂,一剂分二次煎服。

年3月2日复诊:诉头晕,巅顶胀迫感好转,颈项酸楚乏力,舌脉同前。考虑药属对症,继续予原方4剂巩固治疗。

年3月8日三诊:诉头晕耳鸣无明显变化,时有反复,余证同前,舌淡胖,前舌两边带状瘀斑,舌前左侧有粟米大小环形暗红色斑,白滑苔较前范围略缩小且较前微干燥,脉弦。考虑药属对症,药量太轻,故原方加重剂量治疗,四天以观疗效。

年3月12日四诊,诉头晕耳鸣加重,舌淡紫,前舌两边带状瘀斑仍如前,但舌前左侧环形暗红色斑增大到*豆大小,白滑苔较前范围缩小且较前更干燥,脉弦大。

考虑:患者向来偏瘦,性急易怒,头项常不由自主摇动,乃阴虚阳亢生风之表现;舌面环形暗红斑增大,舌苔变燥乃苓桂术甘汤利水燥化太过之象。故当机立断,更方以镇肝息风汤合知柏地*丸加丹参,鸡血藤滋阴清热潜阳,活血通经,6剂,静观其变。年3月18日五诊,患者精神好转,头晕耳鸣明显减轻,舌前左侧环形暗红色斑缩小,舌紫减轻,苔燥好转,脉弦但较前明显变缓。考虑药属对症,守方7剂。

年3月25日六诊:患者诸症消失。予参苓白术散和六味地*丸调治半月余,患者痊愈。

体会:

本案患者反复头晕、耳鸣,呈进行性加重1年余,乃重型“眩晕病”。证属阴虚阳亢,阳虚寒停,气滞痰瘀相挟,病情复杂。标为寒饮实,挟血瘀;本为阴阳均虚,阴虚为主,肝阳上亢;脾阳虚,寒饮内停,久郁成淤,蕴阻气机,升降失调,表现为患者头晕欲呕,胸闷不舒,舌胖,苔白滑,脉弦之实象;予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治疗;前四剂有效;随后,苓桂术甘汤剂无效,且辛燥剂利水后,患者素体阴虚之本象很快表现出来。所幸医者从舌前左侧环形暗红色斑增大发现问题,当机立断,纠正诊断与治疗,更方以镇肝息风汤合知柏地*丸加减滋阴清热潜阳,活血通经,才力挽狂难。

后来,医者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伤的舌苔篇中读到:“舌之中心,有枣核大一块红色,此最坏之证。一些燥热药、补气药均用不得,用则真阴立竭多死,不死亦从此病重,无法挽回”。

读后心有余悸,庆幸自己当时诊疗还算认真仔细,及时改正才未酿成大错!也后悔自己平时读书不多,知识面窄,诊疗水平低才出此错误。

希望借此和大家共勉!!!

附记:

遗憾的是:当时经验不足,无意识将病人的舌苔拍下来以示对比。

可喜的是:年8月13日,四年半后该患者病情复发又来了,我迫不及待的拍下了现在的舌苔。

(13级学生唐均成、周艳纯整理)

曾艺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症眩晕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