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急慢性卒中的影像进展,一文盘点丨临床必备
TUhjnbcbe - 2021/4/14 16:09:00
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9217.html

全球COVID-19疫情推动了创新,先进的卒中影像和人工智能诊断方法得到进一步改善,迫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常规影像的信息来重新认识卒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最为明显的就是卒中影像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进行简要摘译。

作者:赵伟,赵莲花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急性卒中:新常态

对于急性卒中,从CT平扫到MRI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早期影像学检查中,既往正常或无急性病史可以被CT平扫发现的轻微病变所否定。多模CT,加CT血管造影或CT灌注的使用激增,这种序列在个体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经常受到质疑。CT血管造影可证实近端动脉闭塞,过去一年有关从常规成像(如,非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获取其他最大信息的文献也显著增加。CT平扫可发现组织缺血的细微征象,近端动脉闭塞。

同样,单时相CT血管造影也有新的用途,可以在取栓前了解近端动脉的路径和迂曲程度,检测血栓的渗透性,并显示缓慢、逆行的软膜侧枝血流对功能的时间依赖性。多模态CT/MRI和机器学习方法的病灶自动检测在更多更广的区域持续增加,然而急性脑卒中影像的多样性迫使我们更好的利用最基本成像。在COVID-19流行期间,远程影像的快速传播促使人们需要从最容易获得的图像中最大程度的提取信息。接下来的进展可能会将这种方法推向极致,比如直接到可以血管造影或一站式取栓中心,在这些单位,CT平扫只需要几分钟。

再灌注成像

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研究都聚焦在再灌注治疗的影像学。最具创新性和深入性的分析集中在早期亚急性成像,用来量化和呈现再灌注影像,但这往往是不完整的。详细的取栓后影像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更好的临床结果,如局部血流恢复、多灶性梗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出血性转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再灌注损伤。到目前为止,很少注重功能结局,包括再灌注后认知与组织转归的影像之间的相关性。

再灌注24小时后多模态CT/MRI的使用越来越多,这无疑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在不同时间点以相同的模式进行连续或重复成像将更好的理解病变的动态演化。24小时复查影像很常见,能明确再灌注对梗死面积扩大的影响。确定最终梗死体积这一看似难以实现的目标可能取决于后来的亚急性显像,但从发病到24小时内病情的连续演变已证实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正如脑卒中病理生理学的时间过程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影像学来定义,侧枝灌注可使治疗窗口个体化。此外,确定常见的慢性病变对急性期的影响也很重要(图,急性期)。例如,急性成像上陈旧梗死灶的范围或数量可能影响卒中后的临床结局。

亚急性和慢性卒中

在过去的一年中,许多研究都强调了整合慢性或卒中前脑血管损伤的影像学征象的重要性,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制定卒中二级预防策略以避免卒中复发,并为未来的护理计划提供信息。现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陈旧性梗死(或出血)和小血管疾病(SVD)的特点是白质MRI高信号(CT上为低密度),腔隙和脑萎缩。所有这些在急性卒中表现(图,慢性)的CT平扫上很常见,严重恶化了功能结局,增加了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与年龄、急性卒中严重程度或血管风险因素无关。此外,脑血管疾病的首发表现多为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隐性脑血管病变逐渐被认识。

这些小病灶的影响并不小。对个别慢性病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慢性卒中的影像进展,一文盘点丨临床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