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脑梗死”,其实也没那么沉默
随着CT及核磁(MRI)等当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沉默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增多。所谓“沉默脑梗死”,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症状性脑梗死。这类患者没有明确脑卒中发作病史,且无任何症状,在行脑MRI或者CT检测时发现了梗死灶。多数为腔隙性梗死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我们在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隐匿性脑梗死或静息性脑梗死。
无症状性梗死在健康老年人中很常见。8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接近25%的人存在至少一个无症状性梗死灶。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其发病率更是显著增加,如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慢性肾衰或房颤等。这些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一致,其中年龄和高血压被认为是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最为相关的两个危险因素。
虽然被称为“沉默脑梗死”,但其实它并非完全沉默。基于人口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这些无症状的病灶,事实上与标准神经功能测试中发现的运动缺陷、认知能力下降、步态障碍、精神障碍、社会活动障碍等相关。并且无症状性脑梗死是临床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前阶段及独立危险因素。它不仅可以增加临床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同样也可增加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此外,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老年日托中心名没有脑梗死病史的社区居民,对他们进行超过两年的跟踪随访。研究发现:存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人群,尤其是那些梗死灶位于大脑深部的人群肺炎发生率明显升高。推测可能与大脑深部结构如基底节、杏仁核、下丘脑等结构在调控吞咽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有关。可见这些病灶实际上既不是沉默的,也不是无害的。因此,应早期识别无症状性脑梗死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如何管理这类无症状性脑梗死,目前尚缺乏来自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肯定证据。基于目前的研究,对该类患者有如下建议:
1)应对上述的常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筛查,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2)采用血管超声等非侵袭性血管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并对存在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进行外科干预;3)不建议常规进行基因筛查,除非是缺乏传统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年轻患者。
看完本期科普,希望大家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予以重视,预防更为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SmithEE,SaposnikG,BiesselsGJ,etal.PreventionofStrokeinPatientsWithSilentCerebrovascularDisease:AScientificStatement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Stroke..48(2):e44-e71.
2.KovácsKR,CzurigaD,BereczkiD,etal.Silentbraininfarction-areviewofrecentobservations.IntJStroke..8(5):-47.
3.FanningJP,WongAA,FraserJF.Theepidemiologyofsilentbraininfarction:asystematicreviewofpopulation-basedcohorts.BMCMed..
4.NakagawaT,SekizawaK,NakajohK,etal.Silentcerebralinfarction:apotentialriskforpneumoniaintheelderly.JInternMed..(2).
本文转自“医院低氧与缺血适应医学”且获授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