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普头颅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下
TUhjnbcbe - 2021/5/14 13:47:00
了解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960238.html

颅脑创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1.在颅脑创伤的超急期和急性期CT为首选检查方法2.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应以MRI成像为主3.血肿信号强度变化,与血肿期龄、MRI设备磁场强度相关高血压脑出血

部位:基底节壳核>丘脑>桥脑和小脑

血肿演变:

—<3h,OHb的CT值为55~60HU

—血液凝固、血浆吸收,CT值可高达85~90HU(峰值)

—Hb分解、变形,血肿CT值开始下降

分期:

—超急性期:出血后<4~6小时,血肿内红细胞完整、含OxyHb

—急性期:出血后7~72小时,血肿内红细胞完整、含DeoHb

—亚急性期:出血后4天~4周、血肿内含MetHb

红细胞完整—细胞内MetHb

红细胞溶解,MetHb进入血肿—细胞外MetHb

—慢性期:出血后1个月~数年,MetHb逐渐演变为HS,并首先出现在血肿的边缘(黑环)

影像学表现:

急性期血肿:表现典型

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伴水肿及占位效应

吸收期血肿:表现特殊

边缘始变模糊、密度下降,向心性密度减低

CECT原血肿边缘处(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增生、缺乏血-脑屏障)出现环形强化

囊变期:出血>2月,表现为CSF样密度囊腔

缺血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

—最常发生在较大脑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小脑和桥脑)——典型脑梗死

—主要动脉分支供血区边缘部——边缘带脑梗死

大脑前动脉(ACA)皮质支在半球凸面前2/3的背外侧上部同大脑中动脉(MCA)及后动脉(PCA)皮质支吻合,形成带状“分水岭(watershed)”区

—髓质穿支动脉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

病理变化:

—脑部血流灌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心区神经细胞肿胀、生理功能消失——细胞*性水肿

—细胞*性水肿进一步发展,细胞发生不可逆坏死——脑梗死形成

—细胞*性水肿周围区,神经细胞功能尚存——缺血半暗带,此期为可逆性病理变化阶段,及时恢复血流灌注量则可恢复细胞功能

分期:根据发病后时间长、短分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6小时之内

—急性期脑梗死:6~72小时

—亚急性期脑梗死:3~10天

—慢性早期脑梗死:11天~1个月

—慢性晚期脑梗死:1个月以上

影像学表现(CT):

典型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1)

—NECT,发病时间短可无阳性发现,但可诊断或排除脑出血及非卒中性疾病

—72h内NECT可能出现的(提示、诊断)征象

脑动脉高密度征:提示动脉内血栓形成

局部脑肿胀征:区域性脑沟消失及占位效应,病理上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

脑实质密度减低征:局限性脑灰、白质密度减低,呈底在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密度可不均匀;轻微减低时应两侧对比观察

典型脑梗死—亚急性期

—NECT,梗死区密度进一步降低、趋于均匀、边界更加清楚;不同程度强化,概率明显升高

—CT/MRI,占位效应最明显,恰逢水肿高峰期

典型脑梗死—慢性期(1)

—NECT,梗死区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代表脑软化、囊变区和病变区内神经胶质增生;脑软化、囊变区为CSF样密度

腔隙性脑梗死

—主因髓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面积缺血坏死

—影像学变现特点

多见于基底节、丘脑,亦可见于脑干和小脑

病灶可多发,一般约10~15mm大小

CT/MRI变现基本同典型脑梗死,MRI信号变化较CT敏感出血性脑梗死

形成机制:

—脑动脉闭塞远侧血管壁因缺血受到损坏

—病后一至数周,梗死区恢复常压血液灌注,受损血管壁可破裂、出血

—侧支循环建立形成再灌注,常位于皮层

影像学表现:

—CT示低密度梗死区内斑片状高密度影

资料和图片来源:

1.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头颅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