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针对动脉溶栓/取栓的三个大型研究(IMS-III、MRRESCUE、SYNTHESISExpansion)实验的阴性结果使得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进入了“冬天”。但研究仍未停止,科研人员凭借着理念和技术继续探索,年随着MRCLEAN、ESCAPE、EXTEND-IA、SWIFTPRIME、REVASCAT的实验结果的公布使得血管内治疗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众所周知,时间就是大脑,是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最大挑战,而对于血管内治疗来说,时间就更为重要:大血管闭塞的时间越长,脑组织的缺血就更严重;抢救环节越多,时间延误将越长。那怎样能做到更快呢?有研究总结出以下10项最佳实践经验:1.院前通知急诊医疗服务;2.立即分诊并通知卒中小组;3.为整个卒中小组提供单线呼叫;4.使用卒中工具包;5.快速进行脑成像检查并分析;6.迅速进行实验室检查;7.rtPA预混合;8.在急诊室/脑成像室快速给予静脉rtPA;9.建立基于团队的方法;10.快速向卒中小组反馈每一例患者的DTN时间和其他数据。
随着技术的发展,脑缺血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有:导管内药物溶栓、微导管微导丝碎栓、球囊碎栓和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机械取栓、抽吸、超声辅助碎栓、以及各技术的组合等。
王苇教授通过5个案例提出了对缺血半暗带的思考。缺血半暗带(IP)最初在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是指由于脑缺血所致的脑细胞电活动停止、功能丧失但形态结构保持完整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具有以下特征:1.目前普遍认为IP的特征为:位于严重缺血中心区周围的缺血性脑组织;具有可逆性及可变性;在有利的情况下其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在不利的条件下转化为梗死区;具有非常强的时间依赖性。2.IP的功能磁共振可表现为PWI与DWI的不匹配区。
血管介入医师的缺血性半暗带理念应结合血管成像(如CTA/MRA等)、临床评价(NIHSS)、梗死灶(CT或DWI/ASPECT)。指南提出ASPECT6时动脉溶栓出血风险大,建议不要开通。
报告现场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目前影像学指导下的溶栓仍有着技术不完美、解读复杂、时间延误等缺陷。“供不应求”是缺血的核心,现有的灌注成像只是反应供给,而需求更为关键,目前反应供求失衡关系的OEF、MRO2等指标的磁共振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由此,王苇教授提出影像学精确评价下的血管内治疗的春天尚未来临,还需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努力进行探索!
文/医院刘丹丹
图/医院南区院办李**
相关阅读》天坛周记
合并颅外颈动脉闭塞的左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支架治疗一例
》跨越9年的治疗:双侧颈动脉线样狭窄,右侧CEA,左侧CAS
》值得细细回味的取栓一例
》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介入医生带你顺藤摸瓜,拨云见日!
》通知
CSATISC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精彩病例征集
》邀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征战
Trevo急诊取栓病例大赛,等你来!
》神经介入学习有感:向往已久,不虚此行
》喵主编寄语
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IA-CTO):通还是不通?
欢迎广大医生积极投稿,分享经典病例。
投稿邮箱:sjjrzx
hh-me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