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针对阿司匹林这种药物都比较熟悉,该药诞生于年,已经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目前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的药物。
该药物对缺血性、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作用很大,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也可作为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等。
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血药物,通过直接并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1和2(COX-1和COX-2),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TX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支架、栓塞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当上述这些疾病发生时,血小板主要是发挥止血作用,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血栓,阿司匹林则具有疏通血管的作用。对于已经是血栓性疾病患者或者血栓性疾病患病可能性较大的人群,就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Part2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俗话说“是药三分*”,就算是被称作“万能神药”的阿司匹林也不能例外。阿司匹林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但是在规律服用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剂量(75-mg/d)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有效)后才出现。根据研究报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在5.5%-61%。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继续使用原剂量治疗后的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死亡等)发生率在两年内急剧增加。
那是什么导致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呢?研究表明,在阿司匹林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某些关键基因的变异会显著增加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导致后续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这些基因包括环氧合酶-1基因PTGS1、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PEAR1、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GP1BA、血小板糖蛋白GPⅢa基因ITGB3等。遗传因素导致的药物反应个体化差异,可以使用基因检测提前发现,判断个体的不良反应风险情况。从而采取个体化的精准用药治疗,防止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下面为不同类型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用药指导建议:
(点击放大)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防阿司匹林用药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并且多个研究机构也重点强调对此类患者进行调控阿司匹林代谢相关基因检测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以及用药策略的调整。阿司匹林抵抗基因检测,可检测与阿司匹林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四个位点,具体内容如下:
(点击放大)
★推荐检测人群:
1.拟行或者已行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的患者
2.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
3.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4.其他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通过对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受检者提前进行精准用药基因检测,预判受检者对阿司匹林的代谢速率类型,指导临床针对不同受检者确定合适安全的使用剂量,避免盲目使用该药物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