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关于“眼震”的话题。
7月17号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有个病人于6月中下旬出现头昏、眩晕,先在我院住院治疗,医院,最后又回到当地卫生院治疗,效果都不好,能否提供些指导性的意见。我建议病人面诊。
那天下午,那个52岁的男性病人被家属搀扶着踉踉跄跄地来到诊室。一坐下来,就恐慌地紧拽着桌沿,双眼不敢撑开。病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眩晕的症状很严重。他一坐下来,就喋喋不休,看似痛苦、焦虑。
病人主诉仅有严重的头晕、眩晕,强调外院所有的检查均正常。他反复强调的“所有”,其实也就是传递着任何检查都不想做的信息,也表达了不想住院的意愿。这又是一例多次转院,效果不佳,想在门诊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病例。
看着病人,我暗自长吸了一口气,瞬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思考着如何面对这个病人?该病人所有的资料都没带来,又不能借助外力~仪器检查,怎么办呢?看来也只能靠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看是否能在黑暗的道路上找到一丝丝光明呢?体检发现:病人有极其明显的自发性水平眼震,有诱发性上跳性眼震及水平眼震(这也许就是病人不敢睁眼的缘由),想起了眩晕年会上教授提到过的一个少见的病“前庭阵发症”,就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卡马西平、硫必利)。
服药后的第二天,患者持续一个多月的症状,神奇般地改善了。第五天(7月22号)患者独自步行来复诊。体检:无自发性水平及上跳性眼震,无诱发性水平眼震及上跳性眼震。本来可顺应诊疗思维,见好就收即可。
但,在发现自发性眼震消失的同时,突然想到了“前庭阵发症”不应该有持续性自发性眼震及步态不稳的情况。“前庭阵发症”多为诱发性眼震,以水平扭转性眼震多见。该病人的诊断是否有问题?在脑海里徘徊着个大大的问号。
回想该病人7月17号的眼震特点,到底与什么疾病关联大些?能找到反推理的依据吗?
故安排病人于7月23医院所有的检查资料拿来分析。结果尴尬的是,病人所说的所有的检查均正常,完全不是真实的。
辅助检查情况:
本月6月26号的磁共振提示:延髓左侧及双侧额叶少许异常信号,考虑小缺血灶。MRA检查正常。
医院DSA检查未提示血管闭塞的情况,仅提示颈动脉段海绵窦段0.4cm的动脉瘤(家属不同意手术治疗,签字出院)
进一步寻找诊断依据:
1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六月份初发病时主要症状是:突发眩晕伴右侧肢体麻木,左脸部麻木,伴左侧耳鸣。症状、体征与脑干的病变部位相符。
2调出6月26号的磁共振,最终分析的结论:病灶压水为高信号,则可推测脑干区的梗塞为新发病灶。
瞬间,诊断明朗化了。
以最简单直观的症状~眩晕、眼震为切入点,根据症状的发病机制,果断用药,迅速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结合眼震的特点与部分疾病不相符,反推理寻找依据。最终明确了最初的诊断应该是:急性前庭血管综合症,病变部位在延髓。及时完善了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治疗。
中枢性前庭综合症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干、小脑。往往可以通过CT、磁共振或血管评估检查或明显的定位体征结合症状基本上可以确诊。
而良性位置性眩晕、前庭阵发症、前庭中枢性血管综合症也是以“头昏、眩晕”为主要表现,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眼震。不同的前庭系统疾病的眼震是不同的。
这个病人出现水平性及上跳性眼震,具体的机制:推测与垂直凝视通路的神经整合中枢漏电或不稳定有关系。我们了解了症状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的机理,果断地使用抑制神经异常放电的药物卡马西平,就收获到了满意的效果。
我们在工作中,如果碰到一个效果不好的病例,治疗反反复复,症状迁延不愈。或症状与体征不相符(临床上有些疾病并不像教科书描述得那样典型)。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静下心来慢慢琢磨……
山路十八弯,从终点到起点,从起点到终点。一路艰辛,也一路惬意,收获风景,收获快乐,收获成功。不亦乐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