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患者,年龄58岁,以「胸闷、心悸」入院。门诊以:「冠心病?」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既往糖尿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病史。
急查心肌酶示:肌酸激酶(CK):U/L(参考范围:25~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U/L(参考范围:0~25U/L)。余项正常。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CK-MB:1.0ng/mLCTnI:0.03ng/mL。
想问问大家,该报告单可发吗?
乍一看该结果无异常,与患者病情基本吻合,也不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CK-MB大于CK。再者,该结果经复查后相差无几,且当天质控在控,仪器运转正常,其余标本及结果未见异常。似乎表面看起来这些都能解释的通,实则不然,这其中还真暗藏玄机。
CK是由M型和B型两种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包括CK-MM、CK-MB、CK-BB。CK-MM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正常人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CK-MB占少量,而CK-BB极少可以忽略不计。正常情况下CK-MB活性<总CK活性的3%,而此案例中,CK-MB/CK≈42.3%,远远大于3%,显然结果是不可信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处理此标本?该报告到底可不可发?下面我们来逐步分析。
一、首先,我们要知道CK及CK-MB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生化仪检测CK-MB活性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由于CK是由M亚基和B亚基组成,试剂中抑制CK-M的抗体可以专一抑制CK-M亚基的活性,即用抗CK-M单体的抗体将M亚基完全抑制,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会失去一半,再通过速率法测定B亚基,这样测出的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结果乘以2即为CK-MB的活性(此情况在忽略CK-BB的活性计算所得)。但如果存在CK-BB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的CK-MB活性=CK-MB+2CK-BB。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得的CK-MB活性>CK活性。一般认为CK-MB/CK在4-25%之间即有心肌细胞受损或坏死。因此,在本案例中CK-MB/CK≈42.3%,很可能是血液中CK-BB升高干扰,导致检测所得的CK-MB活性假性升高。
二、其次,哪些情况会出现CK-MB活性假性升高呢?
1.检验样本的干扰因素:据相关报道CK-BB是CK中唯一随年龄变化的CK亚型,且在1周岁以内的幼儿中水平最高。对于儿童来说,其B亚基在总CK中的比例较成人高(表现为MB亚型或BB亚型)。由于儿童B亚基在CK中比例高,因此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儿童CK-MB的绝对活性在总CK中的比例均高于成人,对于婴幼儿来说还有可能出现倒置现象。出现此种情况需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如当血清中含有大量的CK-BB同工酶时,会导致CK-MB活性假性增高。
2.恶性肿瘤及其他恶病质影响: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CK和CK-MB活性含量及异常率与正常人群相比均较高,且胃癌和乳腺癌的异常率有显著升高,前列腺癌次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组织和细胞的攻击从而导致其破裂释放出一定巨CK及CK-BB含量,因此,一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K-BB升高,而导致CK及CK-MB呈现假性增高。
3.标本溶血因素:标本溶血后,RBC内虽然不含有CK-MB,但富含腺苷酸激酶,其可与ADP反应生成ATP,ATP参与CK、CK-MB活性检测反应,导致CK、CK-MB假性升高。随着标本溶血程度增加,对CK-MB检测的干扰越严重。
4.各种脑组织损伤引起的疾病,如脑缺血、脑梗死等,也可以导致血液中CK-MB升高的情况。急性脑缺血或脑梗死能够引发心肌损伤,随脑缺血、梗死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心肌发生早期病变,心肌酶谱发生异常,CK-MB活性增加。
三、上述情况均或多或少受方法学检测原理限制,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选择?
1.胶乳免疫比浊法:免疫比浊法是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通过某种方法使其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抗原抗体结合物的体积增大,浊度增高,透射光与散射光的强度变化更为显著,从而提高敏感性。胶乳免疫比浊法的试剂中单克隆抗体直接识别标本中的CK-MB,不识别CK-MM和CK-BB,结果也不受巨CK和线粒体CK影响,优越于免疫抑制法。
2.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CK-MB主要包括MB1与MB2两个组织亚型,CK-MB在心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多为MB2。若心肌细胞受损,将释放出大量的MB2,MB2羧基末端被血浆羧基肽酶N水解,去掉一个赖氨酸残基转化为血清修饰亚型MB1,其可在短时间内使血清中的CK-MB水平迅速上升。因此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检测血清MB2/MB1,其比值的升高可迅速、敏感地反映CK-MB的释放。
3.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将CK-MB抗体包被磁珠缓冲液和待测标本加入反应管中,再加入含有碱性磷酸酶标记的CK-MB抗体缓冲液,经温育后形成固相包被CK-MB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复合物。随后加入底物AMPPD发光剂,AMPPD在电场中被碱性磷酸酶催化、分解,在该过程中从高能激发态回到低能量的稳定态,同时发射出光子,通过光量子阅读系统记录发光强度,并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待测抗原的浓度,按质量单位(μg/L)报告结果。微粒子化学发光法直接检测CK-MB,特异性强,与CK-BB、CK-MM等无交叉反应,避免了其他酶类、蛋白质、药物的干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回归本案例,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本案例较为罕见,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也可出现。因此在我们一一排除试剂因素、标本因素和仪器因素等,确认检测结果无误后,尽快联系病人的主管医生,告知医生相应情况,并建议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脑组织或血管、常见肿瘤及其标志物的检查,排除因病人本身的特殊因素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难免遇到不可信的结果,特别是遇到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时,我们检验人员应该结合检验结果、临床情况分析其中的各种缘由所在,检验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在工作中与临床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1.孙国华.CK-MB质量,CK-MB活性在急性心梗及脑外伤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9,31():-.
2.叶晓云.血清中hs-CRP、cTnI、Myo及CK-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31):86-87.
3.张婧,王兰兰.CK-MB活性测定方法的影响及其与疾病临床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
4.王霞,逄雪,于维林.探讨消除溶血对CKMB检测的影响[J].医学检验与临床,6(04):40-41.
5.刘雪梅,陶冶,傅晨,等.从"脑心同病"探讨急性脑缺血引发心肌损伤的动态变化[J].环球中医药,,9(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