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张俊峰主任
患者:男,63岁;心电图:持续性房颤;既往史:患者于年12月27日因胸痛入院,诊断为“NSTEMI”,造影发现LAD轻度病变,LCX自开口即完全闭塞,RCA为CTO,予LCX行急诊PCI术。后患者再次入院行RCAPCI术。既往患者两次因下肢动脉栓塞于血管外科行下肢动脉导管吸栓术+球囊扩张术。年7月拟行LAAC,术前食道超声发现左心耳血栓,遂抗栓方案调整为波立维75mgqd+拜瑞妥15mgqd,后多次复查CTA,提示左心耳血栓缩小,加拜瑞妥至20mgqd后血栓消失。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持续性房颤,心功能Ⅱ级;原发性高血压Ⅲ级;下肢动脉栓塞,PTA术后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CHA?DS?-VASc
评分
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
0
高血压
1
年龄≥75岁
0
糖尿病
0
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
2
血管疾病
1
年龄65-74岁
0
性别因素(如女性)
0
得分
4
HAS-BLED
评分
高血压
1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0
卒中史
0
出血史
0
INR值波动
0
老年(如年龄65岁)
0
药物或嗜酒(各1分)
1
得分
2
左心耳封堵指征:本患者情况较特殊,CHA?DS?-VASc评分4分,有两次下肢动脉栓塞史,且经TEE证实左心耳血栓,加强抗凝治疗历时近1年方使心耳血栓溶解,故左心耳封堵术指征明确且较迫切。有OMI+两次PCI史,需抗凝+抗板三联治疗,出血风险增加。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前后径:56mm
LVEF:42%
心耳血栓患者于年7月拟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前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心耳血栓形成,遂取消手术,予拜瑞妥15mgqd+波立维75mgqd,期间CTA随访,观察血栓不断减小但未消失,后增加抗凝药剂量至拜瑞妥20mgqd。
年6月初再次入院确认心耳血栓消失,择期行左心耳封堵。
DSA造影结果:风向标型心耳,心耳着陆区11mm,开口22mm。选择18mmLACbes封堵器进行封堵,但是内部空间太小,多次尝试后封堵器不稳定,无奈取消手术。
分析原因:心耳内部空间小,无法容纳18mmLACbes封堵器;其次心耳内部较为光滑,封堵器无法固定。
再次尝试封堵:张主任反复思考,必须解决患者进退两难的困境,与左心耳封堵工程师多次沟通,决定使用16mm特殊型号封堵器,计划给患者最后一次封堵的机会。
采用“硬币式”操作,极限利用心耳内部空间,完成封堵
满足PAST原则,释放封堵器术后心包检查:未见心包积液;封堵技巧讨论:对于内部空间有限,深度较浅的心耳,有时固定盘的位置差之毫厘,就可能存在未完全封堵的情况,甚至手术失败,常需要“硬币式”封堵策略,防止固定盘回弹,但是对于术者经验要求,需要充分体会封堵器展开手感。
张俊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心内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分会整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
左心耳封堵术全球带教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促会预防与治疗分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科普分会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OCC东方直播室负责人,CIT工作组成员
寄语:房颤患者均需评估卒中风险,CHA?DS?-VASc高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的患者需要终身抗凝。房颤合并冠心病尤其近期发生ACS事件或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还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治疗难点在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抗凝带来的的高出血风险。
目前,现有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策略指南推荐三联持续时间1、3、6个月不等,后逐步减少抗板药物,而抗凝治疗贯穿始终以预防卒中。但冠心病属于终身性疾病,CCS和ACS常相互转化,即使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未来仍有再次服用三联抗栓药物的可能,将反复面对高出血风险。
因此,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替代抗凝治疗,封堵器内皮化后停用抗凝,患者将不再面对三联抗栓策略致出血风险增加的困境,一次手术可终身获益。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