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拥军以卒中多组学为基础的脑血管病研究丨
TUhjnbcbe - 2021/11/3 18:07:00

残余复发和高致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大问题。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年7月9日-1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在本次大会的TISC-Ⅱ分会场上,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王拥*教授做了专题报告,文章整理如下。

随着新的诊疗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的在院死亡和致残率越来越低,但残余复发和高致残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用于降低致残的主要是再灌注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和康复治疗;降低死亡主要是抗脑水肿、控制并发症和ICU的综合管理。

随着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10年间的在院死亡率从4.10%降至0.60%,1年内的复发率从17.70%降至6.70%。但死亡与复发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产生了残余风险。

残余风险的分类

残余风险可分为质量残余风险、证据残余风险以及未知残余风险。质量残余风险的原理是有方法而没有合理使用,其措施为医疗质量改进;证据残余风险的原理是知道原因但没有循证医学方法,其措施为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供证据;未知残余风险的原理是不知道原因且没有干预方法,其措施为阐明机制寻找新的药靶点。

多组学和大数据为征服不明原因残余风险带来机遇

解决问题思路的改变:从传统的知识驱动途径转变为数据驱动途径,然后形成新的模式驱动途径。

完成新模式的三个关键点:高质量的临床队列、组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数据和生物信息处理团队。

大数据建立情况

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Sino-dataforStrokeSurvivors,SSS),目前每年的国家病案首页数据(HQMS)有万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上报的数据有万人、社区队列有47万人、精准医学队列有1.5万人、临床试验有2万人。

?基于临床大数据和多组学的逆向药物研发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NSR-3):研究类型: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人群: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组时间:.8-.3;样本量:例;病例分布:26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病例来源:全国家医院。

?基于全基因的孟德尔随机研究

基于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50个血浆生物标志物和全基因组数据,利用孟德尔随机研究,发现与卒中结局(复发、残疾、死亡)有因果关系的4个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正在进一步开发新药。

?CNSRⅢ队列DNA甲基化组

通过差异甲基化分析,印证孟德尔随机发现的重要标志物,揭示其与表型相关性的分子机制。

表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EWAS),找到新的和表型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区域。

挖掘潜在干预靶点的多组学技术路线

融合表观遗传学、蛋白组学、蛋白修饰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学,继续完善多组学联合分析。

锁定医脉通神经科频道(medlive-neurology),同步查看CSATISC的最新资讯!

医脉通CSATISC专题报道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拥军以卒中多组学为基础的脑血管病研究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