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外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与阿托伐他汀治疗AS的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阳还五汤(10.8g/kg)组、苷类组分(0.64g/kg)组和阿托伐他汀(0.9mg/kg)组,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2次/d,连续7次,制备空白血清、补阳还五汤血清、苷类组分血清及阿托伐他汀血清。采用试剂盒考察含药血清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7脂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考察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的RAW.7细胞泡沫细胞形成率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观察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的RAW.7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ting考察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的RAW.7细胞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kinase-2,JAK2)、磷酸化JAK2(p-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qRT-PCR考察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的RAW.7细胞JAK2和STAT3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内脂质沉积减少,RAW.7细胞吞噬脂质受到抑制,泡沫化细胞数量减少,上清液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游离胆固醇(freecholesterol,FC)和胆固醇酯(cholesterylester,CE)含量显著减少(P<0.01),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是治疗AS的主要药效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内脂质沉积、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分泌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血管内膜下的脂质蓄积及局部血管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在血管内膜下聚集,巨噬细胞吞噬ox-LDL形成的泡沫细胞不断增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局部血管发生炎性反应,促进脂质蓄积和细胞泡沫化,最终形成粥样斑块。AS病变过程中,脂质蓄积常伴有炎性反应的发生[1]。《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指出,抗AS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具有稳定或消退粥样斑块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脂稳斑,但其抑制血管炎性反应作用较弱,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有效药物。《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规范了中西医诊疗方案,将AS分为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4证,面色淡白而乏力身倦,伴有气虚懒言,痛如针刺,舌暗或紫斑,脉沉而涩者,可予以补阳还五汤治之[3]。补阳还五汤能够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抑制泡沫细胞形成[4];抑制斑块中脂质蓄积及炎性因子分泌,抑制炎性反应,加速脂质代谢[5]。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具有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减少炎性因子生成的作用[6-7];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可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修复内皮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血脂水平、改善局部微环境有关[8],但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抗炎及调血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展现出协同增益效用,基于此推测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AS炎性反应和脂质代谢上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系统分析补阳还五汤苷类组分与阿托伐他汀治疗AS的作用机制,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挖掘出二者的潜在靶点及作用通路,并用体外实验进行验证,为中西医结合抗AS奠定药物基础,为后续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方向。
1方法
1.1网络药理学分析
1.1.1数据库及软件PubChem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