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01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6.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7.其他
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02
治疗案例
1、患者情况:男43岁
—主诉:头晕伴右手指挥不灵5小时。收住入院。
—现病史:患者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症状,持续性发作,尤以坐位较显著,发作时意识清醒,伴有恶心,右手指挥不灵间断性发作症状,无耳鸣,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医院行头颅MRI示:脑干、左侧基底节区梗塞,急性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及缺血灶。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余
—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高血压3级(很高危)
—治疗方案:
1.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降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2.降纤,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静点纤溶酶,注射用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注射液
3.自体血回输疗法每日一次。
疗效:第二次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可独立行走,共做自体血回输疗法5天。
2、患者情况:男67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0天。
—现病史:患者于7月17日上午10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医院行头颅CT,结果示:右侧小脑半球软化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遂就诊于我院诊治,经有效治疗后,左侧肢体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确诊为脑梗塞病史3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1月前确诊为脑出血,经对症治疗后遗有头晕症状。
—诊断:脑梗塞(急性期),脑出血后遗症,陈旧性脑梗塞
—治疗方案:
1.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
2.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消除自由基:静点依达拉奉注射液,奥扎格雷,纤溶酶
3.三氧体血回输疗法每日一次
疗效:两次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后,可独立行走,共治疗5次。
3、患者情况:男70岁
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3天
—既往史:糖尿病,右股骨头坏死。
—查体:入院时T36.4P70次/分R18次/分Bp/mm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IV级,右髋关节活动障碍。
—头部CT: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血糖8.5mml/LCHOL6.7mmol/LTRICT2.7mmol/L余正常。
—诊断:1.多发性脑梗塞;2.高血压病3级;3.2型糖尿病;4.右股骨头坏死。
—给予三氧大自血疗法治疗,病人入院时由于右髋关节疼痛,不能主动在床上翻身,若自行翻身,疼痛较敏感。
—治疗:经3次三氧大自血疗法治疗后,病人这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5次后,20天后出院。患者可缓慢行走,肌力V级,右髋关节疼痛消失。
03
预防
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2.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
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
(2)血脂控制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6.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扫码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