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网状大脑中动脉
TUhjnbcbe - 2022/3/9 17:27:00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8(08):-

网状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异常导致正常MCA主干及分支被网状血管丛取代形成的一种变异,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因为临床上少见,易与其他MCA病变混淆。现就网状MCA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做一综述。

1 发生机制及流行病学

目前对网状MCA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MCA血管丛的融合异常所致。从胚胎发育过程来讲,MCA可作为大脑前动脉的一个分支,在胚胎发育至7~12mm(32~40d)时,原始大脑前动脉发出外侧豆纹动脉供应正在发育的端脑,随着新皮质的发育,此组动脉不断融合发育成MCA以及Huber返动脉,并最终发育出一支大的主干血管——MCA[1,2]。此过程中任何原因导致的融合受阻均有可能出现网状MCA。

这种动脉变异最早于年由2位不同作者分别报道,当时分别命名为未融合MCA和树枝状MCA[3,4]。此后,该血管变异不断见诸报道,其名称包括烟雾状血管、烟雾现象、异常融合动脉以及丛状MCA等。年,Cho等[5]总结分析了当时可检索到的60例此类动脉变异,并统一命名为网状MCA。

由于样本量较少,对网状MCA检出率的报道差异较大。Cho等[5]连续分析韩国年至年期间共例患者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共发现13例网状MCA变异,检出率为0.67%。韩国的另一项研究报道的网状MCA的检出率为1.17%(15/)[6]。总体而言,目前报道的网状MCA的检出率范围为0.11%~1.17%[5]。此外,网状MCA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人种差异。与烟雾病类似,目前大部分病例报道均见于亚洲国家[6,7,8,9,10,11,12]。Cho等[5]报道的13例患者均为亚洲人(韩国人12例,中国人1例),此后又有4例患者被报道[8,10,12]。目前所报道的64例患者中有60例为亚洲人[2,6,7,8,9,10,11,12]。

2 影像学表现

网状MCA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正常MCA主干被网状血管网以及狭窄-闭塞性病变取代;(2)豆纹动脉源自异常血管网;(3)血管网远端直径以及皮质分支血流正常;(4)无经脑膜侧支代偿[6,13](图1)。网状MCA常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动脉瘤最为常见,此外还可合并重复MCA、副MCA、MCA开窗畸形等[2]。影像学诊断首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非侵袭性检查如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易误诊为狭窄-闭塞性病变、动静脉畸形等[6]。

图1

网状大脑中动脉的影像学表现[6]

3 临床表现

网状MCA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前者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脑实质出血以及脑室出血,后者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11],其余大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或偶然被发现。在目前报道的64例患者中,34例(53.1%)表现为颅内出血;13例(20.3%)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其中1例表现为TIA的患者在随访2年后出现动脉瘤性SAH;其余17例(26.6%)为无症状,其中1例无症状患者随访39个月后出现颅内出血[2,6,7,8,9,10,11,12]。

颅内出血以SAH最为常见。在34例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的网状MCA患者中,26例(76.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5,7,11],3例患者合并动脉瘤但并非脑出血病因,其余5例未发现动脉瘤,提示动脉瘤破裂为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在其余30例患者中也有4例合并有动脉瘤,提示网状MCA极易出现动脉瘤(33/64,51.6%)。在33例合并动脉瘤的患者中总共发现42个动脉瘤:在27个破裂动脉瘤中,26个位于网状MCA同侧,仅有1个位于对侧;在15个未破裂动脉瘤中,8个位于网状MCA同侧,7个位于对侧[5,7,11]。

网状MCA患者出现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原因:(1)动脉瘤的形成与网状MCA的胚胎发育缺陷有关,其动脉壁通常较薄并缺少肌层或肌层发育不良,血管壁缺乏弹性,在血流作用下容易形成动脉瘤[4];(2)网状MCA变异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在局部形成较明显的血流冲击和剪应力,作用于发育缺陷的血管壁从而形成动脉瘤[14]。

非动脉瘤性出血亦可表现为SAH和脑实质出血,推测发病机制可能与动脉瘤性出血类似,考虑与网状血管发育缺陷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一些研究者在术中均发现病变血管呈条索状、苍白色且缺乏弹性,考虑为易破裂的未发育或发育不全的血管网[5,11]。Goto等[11]报道2例网状MCA患者发生妊娠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非动脉瘤性出血,推测可能与妊娠期生理状态改变有关,包括代谢增高、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受损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同时指出对于此类患者行剖宫产可能是安全的。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TIA以及轻症脑梗死,目前尚未发现恶性MCA脑梗死以及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推测可能与变异的网状血管之间有丰富侧支循环有关。

4 鉴别诊断

网状MCA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MCA病变的疾病进行鉴别,例如烟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闭塞病变以及其他少见原因,包括神经纤维瘤病、Down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镰状细胞病等。

烟雾病:主要累及颈内动脉末端以及主要分支的进行性狭窄闭塞性动脉病,狭窄闭塞近端形成烟雾状代偿新生血管,其临床检出率较网状MCA低,约为0.%[6]。与网状MCA累及单侧不同,烟雾病主要对称性累及双侧MCA以及大脑前动脉[6]。此外,烟雾病远端血管灌注通常受损,其代偿主要来自烟雾状血管和颈外动脉[6];相比之下,网状MCA远端血管形态以及灌注没有明显受损,一般没有其他血管代偿。

奇网:临床罕见,为脊椎动脉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血管变异,表现为正常颈内动脉近端不发育或发育不全,远端由颈外动脉(主要是上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形成的网状血管丛)以及颈外动脉和眼动脉之间的代偿供血[15]。其特征主要包括:(1)颈内动脉近端发育不全;(2)上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海绵窦之间网状血管丛;(3)眼动脉扩张并与上颌内动脉形成侧支循环;(4)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育正常并由上述血管网以及侧支循环供血;(5)双侧同时受累;(6)颅内没有异常新生血管网以及其他异常代偿[15]。由于MCA发育正常,故由此可与网状MCA鉴别。

重复MCA[16]:位于正常MCA近端起源于颈内动脉末端的一支变异血管,检出率为0.7%~2.9%。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为纯皮质支,主要供应额叶。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存在深穿支供应皮质及基底节区。其并行的双干MCA可与网状MCA鉴别(图2)。

图2

重复大脑中动脉(A)和副大脑中动脉(B/C)示意图[16]

副MCA[13]:为少见但极其重要的一种MCA变异,检出率为0.14%~4%。副MCA通常起源于大脑前动脉近端并与正常MCA伴行,负责供应豆纹动脉以及部分MCA皮质区。早期认为副MCA为过度发育的Heubner返动脉,但在部分病例中发现Heubner返动脉与副MCA共存,因此目前推测与网状MCA类似,可能为胚胎发育过程异常所致。根据起源及供血区域的不同,副MCA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均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其中Ⅰ型多伴有正常MCA的发育不全,Ⅲ型则起源于A1远端或A2近端。与网状MCA不同,副MCA同时存在2支伴行均有正常主干以及分支的MCA(图2)。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当病变到达一定程度后病变两端可由新生毛血管代偿[5],与网状MCA不同,此类病变多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存在血管危险因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高分辨率MRI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5 治疗

目前对网状MCA尚缺乏有效且成熟的治疗手段。对于动脉瘤相关颅内出血,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7,8,10]。如果动脉瘤位于异常血管网范围内,会增高操作难度及风险,同时由于网状血管网的存在,术后仍有可能出现新的动脉瘤,因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3]。对于位于血管网之外的动脉瘤,可根据血管情况及操作者经验选择适当治疗方案[3,12]。对于非动脉瘤性脑出血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血管旁路移植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变异常血管网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降低动脉瘤以及其他血管破裂风险,但具体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2,7,10]。对于缺血性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5]。Matsunaga等[8]报道了1例19岁的女性网状MCA患者,8年内反复发作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颞浅动脉-MCA旁路移植术,随访1年未发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逆向血流良好,提示手术治疗对网状MCA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有效。

综上所述,网状MCA临床少见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此类血管变异,避免误诊以及其他不必要的处理措施。然而,目前对网状MCA尚缺乏深入认识,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状大脑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