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罗建方
由P2Y12受体抑制剂和阿司匹林组成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尤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围术期和远期预后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以抗血小板起效更直接、作用更强为主要特点的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不断问世,并得到了循证证据的支持和临床指南的肯定。然而,针对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大多以西方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临床指南修订所引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大多来自亚洲以外人群。
本文从既往纳入东亚人群的临床试验出发,结合最新循证研究结果,阐述东亚人群应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思考。
东亚ACS/PCI患者抗血小板策略应因地制宜抗血小板治疗是ACS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石,针对我国ACS发病范围广、死亡率高、控制质量差的现状,制定适合我国患者、实现确切获益的抗血小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自氯吡格雷应用于临床以来,P2Y12受体抑制剂对ACS/PCI患者的近远期获益为逐渐积累的临床证据所支持,因此获得了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多部权威指南的推荐。近年来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因其明确的抗血小板作用和减少心血管事件获益,也得到了指南的肯定。然而,包括我国患者在内的东亚ACS/PCI患者人群具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在制定抗血小板策略、选择P2Y12受体抑制剂时应权衡获益/风险,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也应具有针对性。
一方面,东亚人群表现出更高的出血风险。一项日本研究[CircJ,74(4):]纳入日本例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药物DAPT的患者,结果表明发生严重出血的患者比例高达6.5%,其中高血小板治疗反应性患者的出血事件更为常见。另一项韩国开展的ACCEL-BLEED研究[JAmCollCardiol,58,(Suppl1):B]提示,在治疗中血小板反应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东亚PCI患者的轻度出血风险或高于白种人。上述研究显示了血小板反应性和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存在种族差异。
另一方面,“东亚悖论”提示东亚人群抗血小板治疗强度应适当。尽管东亚PCI患者接受DAPT后的残留血小板反应性高于白种人,但缺血事件风险却与白种人相似甚至略低,即所谓“东亚悖论(EastAsianparadox)”[NatRvCardiol,11(10):]。
东亚ACS/PCI患者的缺血/出血风险特点决定了其抗血小板“治疗窗”应有别于白种人,相同的治疗窗不仅无益于减少缺血事件,反而可能导致出血风险。遗憾的是,尽管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针对东亚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研究、尤其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由我国学者开展的COMMIT-CCS2研究是首个东亚人群应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该研究共纳入例中国心肌梗死患者,证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DAPT方案较阿司匹林单药显著降低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氯吡格雷致死性出血、需输血的出血或颅内出血风险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另一项CURRENT-OASIS7研究入组了例包括我国患者在内的东亚ACS患者(占13.7%),证实对拟早期接受PCI的ACS患者,氯吡格雷双倍剂量较标准剂量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上述研究结果奠定了P2Y12受体抑制剂在东亚ACS/PCI人群中的地位。
与之相对的是,尽管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在西方人群中获得了有效性结论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