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溶栓后出血转化怎么办
TUhjnbcbe - 2022/5/7 13:09:0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作者:胡波教授

精品推荐,溶栓后出血转化怎么办?评估、用药,专家整理好了,小板凳搬来,一起学习吧...

溶栓后出血转化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的棘手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在溶栓患者发生出血后,都会变得特别谨慎,担心又再一次出血,便不再轻易进行溶栓治疗,对于这种棘手的情况该如何处置?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SATISC)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胡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名《伴有“出血转化”卒中患者的评估及抗栓选择》讲座,内容包含出血转化的概念、分类、诊断、评估、治疗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血转化的概念

年开始,Pessin根据出血部位将其分型为:梗死后出血(H1)和脑实质出血(PH),依据CT影像学表现,每型又分为1和2两个亚型。

年,Levy在静脉溶栓的研究中首次使用了“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概念和定义,将急性脑梗塞再通治疗后的脑出血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出血转化的分类

(一)其临床分类主要是依据几个脑血管相关的研究,包括:

①NINDS研究:在年,由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开展,纳入名0-3小时发病的卒中患者;

②ECASSII研究:年欧洲协作性卒中研究,纳入名发病0-6h卒中患者;

③SIST-MOST研究:年欧洲卒中安全监测研究,纳入例发病0-3小时发病的卒中患者;

④ECASSⅢ研究:年欧洲入选例18-80岁的急诊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为3-4.5h;

⑤IST-3研究:年第三次国际卒中研究,名发病0-6h卒中患者。

根据以上这些研究,将出血转化分为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ICH,sICH)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AsymptomaticICH,aICH)(具体分类见图1)。

图1出血转化临床分类

(二)出血转化影像学分类

根据ECASS研究,又将出血转化进行了影像学分类(见图2):

①HI-1: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的出血点;

②HI-2:梗死灶内较大的融合的出血点,无占位效应;

③PH-1:血肿体积不大于梗死区域的30%,伴有轻微的占位效应;

④PH-2:血肿体积不大于梗死区域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图2出血转化影像学分类

HI-1(A);HI-2(B);PH-1(C);PH-2(D)

(三)血管再通脑出血分类

年,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后的脑出血海德堡分型(HBC),依据影像学检查的分型:

①出血转化(1a、1b、1c);

②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

③梗死区外脑实质的出血或颅内-颅外出血三型(3a、3b、3c、3d)。

(四)溶栓后出血的时间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

溶栓后继发性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溶栓治疗后4h内;

ECASSIII研究显示SICH多发生在36h内,36h后溶栓继发性出血可能性极低;

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5%。

诊断出血转化的7个步骤

1、治疗后48h复查影像学,根据临床脑出血状况复查影像学;

2、影像学判断由独立人员采用盲法判断;

3、脑出血按照解剖部位进行描述;

4、区分症状性脑出血(sICH)还是无症状性脑出血(aICH);

5、确定临床症状恶化和影像学相关性,分为:确定、很可能、可能的、不可能;

6、其中“确定”和“很可能”报告为sICH,“可能”或“不可能”报告为aICH;

7、判定脑出血与干预治疗之间的相关性:静脉或动脉溶栓后24h内发生的;脑出血发生在血管内治疗脑区;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其中相关性也分为:确定的、很可能的、可能的、不可能四种。

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后对预后的影响

(一)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

NINDS:死亡率为45%;

PH-2:ECASS研究显示对患者长期预后不利;

PH-1:ECASS研究显示仅影响近期预后;

HT-1:ECASSII研究显示良好结局。

(二)无症状性出血转化(aICH)

荟萃NINDS、ECASSII、AtiantisAandBTrials显示3个月预后无影响。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荟萃分析纳入55项静脉溶栓危险因素研究(n=)显示:年龄、高NIHSS评分、高血糖是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纳入中国人的14项静脉溶栓危险因素研究(n=)显示:年龄、房颤、卒中病史、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病史、较高的NIHSS评分、血压、血糖水平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纳入11项研究(n=)显示:脑白质疏松是sICH独立预测因子;

荟萃分析纳入8个研究(n=)显示:脑微出血灶超过10个对出血转化可能会有影响(总结见图3)。

图3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评分

溶栓后出血(HAT)评分是一种实用、快速且易于操作的评分标准:基线血压、NIHSS评分、CT扫描梗塞面积,可以对溶栓后脑出血进行合理的风险分层;

SEDAN评分(0~6分):基线血糖、早期入院时CT扫描、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10分,得分=1)、梗塞体征(是=1分)、(高)密度脑动脉征(是=1)。推导队列中sICH的绝对风险分别为0~5的评分,对应风险分别为1.4%、2.9%、8.5%、12.2%、21.7%和33.3%。

如何预防溶栓后脑出血转化?

血液学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病情严重程度评价:NIHSS评分>25分或昏迷;

剂量不能超过0.9mg/kg;

称体重,准确计算所需剂量;

溶栓后24h内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选择rt-PA作为溶栓药物:相对纤溶特异性:半衰期短、代谢快;多个RCT广泛证实,安全可靠;

把握治疗时间窗:4.5h(越早越好);

控制血压:SBP>mmHg,DBP>mmHg为禁忌;

控制高血糖:血糖<2.7mmol/l或>22.2mmol/l为禁忌。

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

与rt-PA本身结构是有关系的:rt-PA具有酶活性,高效激活血栓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发挥溶栓功能;溶栓后rt-PA滞留血脑屏障(BBB)及其多靶点作用,增加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

再灌注损伤: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与血管再通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缺血时间延长引起一系列复杂瀑布级联反应,破坏BBB,使血液有害成分渗入脑组织,形成恶性循环;

BBB通透性增加:动物研究证实rt-PA可激活PDGF-CC,损害BBB完整性,导致出血转化。

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机制,可能为我们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干预方面,提供相应的靶点,例如:聚焦rt-PA加重血脑屏障破坏机制、MMP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炎症抑制剂等。

溶栓出血转后的抗栓治疗怎么选择呢?

中外指南一致推荐急性期多数患者首选含阿司匹林的抗板治疗;

国内外指南对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推荐双联抗板治疗;

阿司匹林是国内外指南长期抗栓方案的共同推荐;

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脑出血患者,如有抗栓指征,应及时恢复抗栓治疗,时机需个体化;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接受双抗的高出血风险患者应继续使用或恢复阿司匹林治疗;

当发生消化道出血后,需根据再出血风险,决定继续使用原抗板方案,或继续服用/及时恢复服用阿司匹林。

推荐书籍:

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溶栓后出血转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