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心脑血管疾病
TUhjnbcbe - 2022/7/14 17:05:00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概念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衰)以及心肌病等。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血栓形成)。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它的特点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长期大量饮酒、超重/肥胖、缺乏锻炼等的人群,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共同发病机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质就是“血管堵了”,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造成了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和缺氧,继发组织细胞损害。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血流量减少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堵塞血管,血管的管腔变狭窄,血流量减少到正常情况下的1/3左右,就会引起心脑缺血、缺氧,患者常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肌供血不足症状,有些人也会出现头晕脑胀、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些人还会感到肢体麻木或夜间失眠等。

2.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被斑块堵塞,长期缺血、缺氧,失去弹性,血管慢慢变硬、变脆,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容易破裂,导致脑出血。

3.血液黏稠

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血管狭窄,血液流动逐渐减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变得黏稠,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产生诱发血栓的隐患。

4.血栓形成

在血液高度黏稠、斑块脱落后,斑块碎片被血小板广泛包裹,越来越大,最后形成血栓。随着血液游走,血栓堵在心血管会导致“心肌梗死”,堵在脑血管会导致“脑梗死”,从而引发生命危险或致残。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学解释前面已经提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质就是因为血管堵塞,造成心脑等重要脏器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胸闷、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失眠等症状,严重的就会出现中风偏瘫、口眼歪斜等症状。为什么病因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心脑血管疾病却如此难治呢?究竟什么才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真正“元凶”呢?其实,中医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气和血出了问题!道理很简单,中医理论提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体血液正常流动,是靠气的推动,就好比气是血的发动机,气动血行。当气血调和、血脉融会贯通时,人就不会得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之类的疾病。中医说的“气血不调”,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微循环障碍。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人体的大大小小的血管都会受累。而微血管受累的结果,就是微循环障碍,导致微小血栓逐步形成,最后出现的严重后果就是“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这样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心脑血管疾病是“堵出来”的,是气和血出了问题,正所谓“气不行,血不通”!

按照以上的理论推导,结论也可以是,病在心脑,根在气血。气血的问题解决了,心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照这个思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就需要“调理气血”。目前比较稳妥的“调理气血”的中药主要有*芪、三七、丹参、葛根、银杏叶、余甘子、玉竹等等。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这些中药的合理搭配,科学组方,在治疗因“气血不和”而引起的病症(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对调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黏血症等病症,也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因此,如果患者在用西药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黏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可尝试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也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效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心脑血管疾病